不久前,山東第一都市報《齊魯晚報》頭版,用了視覺沖擊力極強的畫幅,將以景芝、花冠、泰山、蘭陵等為代表的八大魯酒代表企業再次重磅推出,迎合了當今行業熱炒的“低度濃香”熱點,著實給魯酒板塊提了精氣神!
客觀上,此事件,也以“魯酒抱團”的強勢姿態回應了7月底于四川召開的“中國低度濃香型白酒大會”和近期河南某企業召集運作的“低度濃香鼻祖大會”,集體亮出了魯酒自信的聲音,令人鼓舞,行業為之一振。
那么,魯酒低度濃香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優勢特點?在今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
優勢獨特難超越
不管是一線白酒也好,省外號稱低度濃香鼻祖的品牌也好,短時間內很難具備復制甚至是超越魯酒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成熟消費者群問題。
目前一線名酒和多數省外白酒板塊在家門口市場不具備魯酒這樣的強大消費者基礎和穩定市場,假如從頭慢慢培育,戰線拉的太長,消費者也不一定買賬,有人說“單獨給山東、東北等低度濃香型白酒消費氛圍好的區域定制區域專銷產品”,筆者覺得更是理論上的營銷妙計,現實中行不通。諸多的一線名酒,這些年也開發出了40度以內甚至是35度左右的低度濃香產品、營銷也很努力,但市場也一直沒做起來。
魯酒低度濃香白酒有著如此廣泛的市場,客觀上我們必須承認,還有一基礎:價格便宜。瓶售價格基本在100元之內,甚至于50元以內,這樣的價位一線名酒做不出來,省外白酒板塊也很少敢于到山東進行“試銷嘗試”。沒有了價格優勢,省外白酒板塊短時間內復制甚至于超于魯酒低度濃香優勢就沒有可能性。
落地扎根莫抱團
一說抱團發展,很多人心目中最容易理解為“競爭和矛盾較少,在可控之內的、兄弟一般互幫互助的營銷抱團”。
最近的魯酒抱團,是出現在2005年到2010年前后幾年內,在2005年前后,由于以山東省糖酒副食品商業協會為代表的核心協會的熱心、全力推動,魯酒板塊抱團搶占省內市場、打品牌、打擊競品出現了空前團結大好局面,而當時的背景是:幾家魯酒領軍企業,年銷售額均在5億元之內,規模相當,勢均力敵,大家都覺得自己至少不比別人差,“誰要是能超過我兩億元,我就自愿稱其為老大”成為當時幾家規模企業部分老總的口頭禪,而且還有一點,銷售額多數是在家門口市場消化的,與兄弟魯酒品牌之間的市場重合性疊加很少,競爭與矛盾也很少。
十幾年以后的今天,魯酒的市場大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局,當年的魯酒領軍企業,目前有的年銷售額已經穩定在了20億元以上,而有的在10億元左右,有的在5億元左右,甚至于有的年銷售還維持在10年前的水平,差別不僅僅是2億元,而是已經不在一個層級上。
魯酒板塊內的區域諸侯品牌,也發生了較大的裂變,有的通過整合滲透周邊市場,實現了快速崛起,有的則快速衰落下去。目前整個魯酒板塊品牌市場重合與疊加、品牌之間的競爭已經成為常態,這的被背景下,再談營銷抱團,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倡導“百花齊放、幾家領軍”更符合當前山東酒業市場格局與營銷實情。
方向探索是關鍵
幾十年來,即使伴隨著多次的產品升級,低度濃香魯酒的優勢,一直在終端價百元之內。但從當前和今后白酒消費主流趨勢和白酒消費氛圍與文化發展趨向看,探索單瓶終端價格在100元到200元之間的大單品塑造,是方向之一。
既然銷量已接近上限,那么只能靠價格去彌補,而價格上調之后的品牌力提升更為關鍵。但這個價位段的提升,考核企業品牌力、產品質量、品質穩定、品牌宣傳投放、團隊整體素養等多個方面,哪些品牌能最終在此價位段崛起,也決定著自己在魯酒板塊的地位。
部分魯酒品牌目前在山東本土市場,已經開始硬碰硬,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種局面將還會延展。但在廣闊的省外市場,整個魯酒還幾乎是空白市場。從目前多數魯酒品牌的銷售額與市場拓展意愿來看,“品牌集中式”抱團開拓省外市場,目前條件還不成熟,但需嘗試與探索,這種嘗試與探索,優質低度濃香魯酒產品,可以當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