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佳節到來之際,我謹代表全白酒行業的科普工作者,向奮戰在生產技術一線的朋友們,向奔走在銷售市場一線的朋友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其實我一直在想,國慶佳節應該寫一些喜慶的科普文章,或者是應景的話題,但是有一個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始終不得不說,那就是白酒技術人才的斷代危機。
在2015年6月央視發布的調研報告中,過去三年間,每百戶居民中,便有4戶居民沒有再購買過白酒。根據該報告研究發現:當前白酒的高齡化重度消費者仍占主流。白酒的重度消費者(每天至少喝1次白酒,下同)中, 53%重度消費者的年齡在45歲以上,只有47%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下。因此央視得出結論,我國白酒消費后繼無人。而根據該調查結果,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何讓80、90后愛上白酒》,里面說過中國白酒要做到后繼有人,必須做好兩個培訓:接班人的培訓,以80、90后技術人員為代表;消費者的培訓,特別是80、90后消費者的培訓。80、90后消費者的培訓,我們通過科普以及各種方式正在慢慢實現,但是我想給大家講一下接班人的培訓,這個問題要嚴重的多!
1、 招不進
中國白酒是一個非常傳統古老的行業,幾千年來一貫都是以經驗為主,所以從業的人員學歷、素養要求沒有高新科技行業那么高,而江南大學副校長,中酒協副理事長徐巖表示過“酒有什么技術,酒就是這么做的,老祖宗就是這么做的,如果企業經營者都是這么認為白酒的話,我認為這個行業不是說現在面臨的困難,今后面臨的困難還要大,有沒有這個行業都很難說,這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白酒行業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經驗為主,完全不需要高學歷人才。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面,酒廠從來就不是大學生的首選,茅臺酒廠在1964年引進的季克良等第一批大學生,還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才招進來的。季老對于茅臺酒廠的貢獻,我自不必多說,將茅臺酒的很多經驗化的東西,上升為理論,讓更多的人們知曉理解。僅以貴州為例,貴州的其他酒廠也就是近十年左右,才有大學生成批量的進入酒廠,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如果有更好的選擇,釀造專業的大學生寧可換專業考研,考公務員,甚至轉行做銷售,也不愿意在酒廠工作,這個現象現在比較普遍。
2、 留不住
環境偏,沒有在酒廠工作過的人,是不能體會酒廠留住大學生的困難的。酒廠的地理位置偏僻,大多數是在小城市的山村里,即使是如茅臺酒廠這般實力雄厚,也還是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這個小山溝溝里面,這是由于釀酒所需要的水土氣氣生所決定的。茅臺酒廠招大學生,現在傾向于本地人,這也是為了能夠留住。大學生,多半是在北上廣等大城市上的大學,見慣了光鮮亮麗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到了山溝溝里面,是很難適應的。特別是家庭條件較好的,更不會來,所以只有農家子弟多半愿意來。茅臺鎮,中國酒都,外地大學生基本上都是駐廠的,一年也去不了市區幾次,唯有與網絡相伴,業余生活極其貧乏。
待遇低,也是留不住的一個重要問題。普通大學生技術人員,在酒廠的工資收入一般是3000-4000元左右,這個貌似已經不低了。但是與銷售人員相比,那些一開始就去銷售系統的大學生,只要業績好,工資加提成隨便就是十萬以上,而且生活豐富多彩,雖然這一現象隨著市場不好做有所變化,但是已經在技術人員的心中形成了對比。
地位低,其實這個也是很多企業問題的共性。在中國,長期的思想就是要學而優則仕,吃官家飯,而白酒企業多數是民營私營,國企很少。大學畢業生希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即使再進一步深造研究生也多半是為了能畢業考入公務員事業單位。在民營酒廠的大學生,與那些進入公務員事業編制的同學相比,自然覺得低了幾個級別。
3、 沉不下
沉下心來,練好技術,這幾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對于大學生做起來是極為困難的。品評勾兌,往往是幾十年經驗的積累,是從重復的工作中獲取經驗,對于大學生來說,要他們花費一年做重復的事情可以,十年則大多不愿意。大學生,作為知識素養都很高的群體,的確容易眼高手低,但是這也與行業的從業者素質不高有關。往往老師傅心里面就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覺得學生們只會紙上談兵,完全沒有實際能力,也就不去傳授經驗給他們。其實,在茅臺集團這種情況要好得多,為什么?因為茅臺集團的現在這一批技術領導,已經是當年季克良老先生這第一批大學生帶出來的本科甚至博士碩士了,他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已經給予了培養后備高學歷技術力量以很豐富的經驗。例如茅臺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中國首席白酒品酒師王莉是碩士學歷,她就經常從理論、感官方面給技術中心的碩士、博士們講課,而白酒國家評委里面,貴州的評委就全部出在茅臺,而且博士、碩士都有!
反觀貴州乃至全國其他中小白酒企業,培訓機制不健全,多半還是本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路子,老師傅一方面講不出口感與化學成分的關系,一方面也不喜歡和高學歷的學生打交道。白酒的品評、勾兌,如果沒有人提點,那么可能一年也沒有半分進步,但是如果有人點撥,是可以事半功倍的。我就知道,有朋友到茅臺鎮想來學習品評勾兌,結果給老師傅當了兩年的徒弟,就干了些打掃衛生、端茶遞水等等雜事,其他的全靠自己去看,結果灰心的走了。
當然,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如果學生們更加虛心一些,更能沉得住一些,培訓機制更加健全一些,老師傅也更加愿意教一些,這也是能夠留下和帶出好學生的。當年季克良先生不也是跟著茅臺酒廠的老師傅們學習的么?然后他又把理論、實際經驗傳授給了更多大學生,也就是這些在任的大學生技術領導,然后又傳給了現在的博士碩士徒弟們。而且,茅臺也并不吝嗇把知識傳給外界,季克良老先生不也收了我這個編外博士弟子么?而實際上,我的現在的品評勾兌水平,也大多數是從老師傅那里學來的。
4、 冒不出
我在《鄒博士話酒》系列文章里面,有寫過一篇《中國白酒技術圈60大勞!,里面詳細列出了當今中國白酒技術圈的頂尖技術人物,其中以107歲的秦含章老先生為精神領袖,80歲左右的老先生有9位,其他的專家也都至少是中年以上,唯一的青年80后是郎酒集團副總經理沈毅。
在2013年5月21日,貴州省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貴州省第七屆白酒評委專家組成立暨工作會議上,我作為參與者也親自見證了行業專家的憂慮,幾位七十多歲的老專家一致表示要退下來,但是由于沒有后備年輕人才能夠接上,導致最后青年專家的年齡建議劃定為45歲以下。
白酒技術圈的人才斷檔十分嚴重,特別是青年技術人才的缺失,實際上,80后在白酒技術圈基本上沒有話語權,90后更是難見蹤影。青年技術人才處于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們朝氣蓬勃,對技術科研工作有很大熱情。但由于知識積累不足、影響力和知名度不夠等原因,青年白酒技術人才難以獲得相關的政策支持,很難獲得相應的科技資源。這不利于調動青年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影響白酒行業整體科技創新步伐。對于處于成長期的青年白酒科技人才,應敢于打破學歷、資歷、職稱、身份的限制,集中精力投入技術研究活動。這一批80、90后的技術人才成長起來,更能了解80、90后消費者的心理,體會他們對白酒消費新的需求。
結語
實際上我提出的白酒行業青年技術人才“招不進、留不住、沉不下、冒不出”的問題,行業主管領導已經注意到這一現狀,從中酒協、中食協等到地方協會,都在積極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中酒協標委會吸收青年專家,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在8月份舉辦的省評委換屆工作中,充分考慮授課專家老中青結合,而且選拔出的省評委也呈現老中青年齡結構合理的狀況。這說明,只要重視青年白酒技術人才的培養,給予他們以適合的學習生活工作條件,中國白酒行業的技術圈子還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