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于外,說的正是今日茅臺。
8月26日,貴州茅臺(600519)在半年報中披露,前6個月,公司營業收入實現241.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凈利潤首次沖破百億,達到112.80億元,同比增長28.20%。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白酒企業?放眼郁郁蔥郁的白酒叢林,茅臺是唯一一家半年營收破200億大關的酒廠。要知道,整個行業殺進“百億俱樂部”的也不過三個。
排名第三的洋河股份,全年營收至今還沒進入200億陣營,2016年洋河營業收入171.83億。與茅臺并列的五糧液,2016年全年營業收入為245.44億。
在白酒行業,全年營收破100億,是一個標志性門檻。它意味著“強中之強”,企業平臺更高,發展信心更強大,將會獲得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加持。今年,有眾多名酒企業再次發力百億,顯然也看重這點。
然而,茅臺的半年報數據,已讓它“強大到沒朋友”。上半年,茅臺凈利潤超過100億,兩個季度的營收都破了100億。別人還在努力追趕的全年目標,茅臺竟然一個季度就達到了,甚至用半年凈利潤就超越了,這真是一個扎心的“學霸”實力碾壓。
再看增幅。常規經濟學上講,當一個企業規模發展成“龐然大物”,其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率都會出現“小步慢走”。不過,茅臺似乎不受這個規律的“約束”,無論季報、半年報和年報,不管營收和凈利潤,茅臺都保持不變的高位數增長。
茅臺半年報體現的領先優勢,是全面性的。
曾經的“短板”,正在變為優勢。半年報中,茅臺系列酒營收為25.49億元,同比增長268.72%,半年銷售收入已超去年24.3億元的全年收入。
半年營收25.49億,放到所有白酒上市公司中,茅臺系列酒可以排到第七名。與此同時,茅臺在股價、市值、產品價格、高端白酒占比、淡季銷售等諸多領域,也獲得了超越于行業水平的輕松感。
茅臺不需要跟任何企業比,而跟自己比也是驚人的。茅臺今年的半年報,再次刷新了歷史的最佳成績。也就是說,茅臺每時每刻都在創造新紀錄。
在白酒“黃金十年”的尾聲,茅臺迎來了巔峰時刻。當年,茅臺不但在價格上成為行業標桿,在銷售規模上也拿到了“白酒老大”的稱號。
不過,實力趕超的同時,并不意味著茅臺在名聲上能贏得行業全面認可,特別是“國酒”稱號,聲譽日隆又夾雜爭議。
一來,茅臺當時還未完全轉變為“老大”心態。另一方面,茅臺公司那時談自己太多,談行業太少。獨善其身有余,但總歸缺乏一種兼懷行業的“宗主”情懷。
行業調整讓它發生了改變。這期間,茅臺高管多次造訪國內知名酒企,釋放出了“求同存異”的行業合作理念;與媒體加強了溝通交流,打破了公司的信息封閉和保守。
憑借實力,茅臺早就奠定了“老大”優勢,但直到今日,拿出這種這種“軟實力”,才做到了一錘定音。與此同時,茅臺的“國酒”爭議聲音也越來越小。這是先有其實,后有其名。
從征服市場到征服人心,茅臺也變得更開放、更包容、更輕松、更強大。當我們在談論茅臺時,到底在討論什么?它已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它對整個行業有巨大參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