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黃河、惠泉啤酒等地方性啤酒企業紛紛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這些啤酒企業凈利均出現下跌,且跌幅超過100%,其中惠泉啤酒跌幅更是達到了254%。
在業內人士看來,地方性啤酒企業出現斷崖式下跌除了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國內啤酒市場整體下滑外,另一方面原因為啤酒產能的過剩導致地方性啤酒企業面對沖擊后調整能力受限。在面對業績下滑的困境時,斷腕自救有可能成為地方性啤酒企業的縮影。
多家地方啤酒業績跌幅超100%
8月2日,蘭州黃河發布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蘭州黃河營收凈利均出現下滑,其中營業收入為3.5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8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方面,蘭州黃河則虧損近3200萬元,同比下降119.1%。
業績下降的地方性啤酒企業遠不止蘭州黃河一家,作為福建的大型啤酒企業,惠泉啤酒營收和凈利則下降更多,可謂斷崖式下跌。8月28日,惠泉啤酒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報告顯示,惠泉啤酒2016年上半年營收達到3.08億元,同比下降23.8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則虧損1635萬元,同比暴跌254%。
此外,嘉士伯旗下子公司重慶啤酒雖然凈利未跌,但在營收方面也有下降。重慶啤酒201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營收方面為16.36億元,同比僅下降2.7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方面甚至還有提升,但此前重慶啤酒在國內不停關廠,甩掉了不少“包袱”。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10月以來,重慶啤酒已關閉或轉讓了至少7家企業。
區域定位致銷售受限對于地方性啤酒企業業績的下滑,惠泉啤酒方面表示由于對消費者升級需求把控不夠精準,產品調整策略未達預期效果,導致公司啤酒銷量下降。
實際上,國內啤酒市場近年來一路下滑,業績下滑已經成為各家企業的普遍現象,然而對于地方性啤酒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在業內人士看來似乎為區域所限。
據悉,2016年上半年,國內啤酒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同比下滑4.3%。業內人士表示,啤酒產量與銷量差距不大,產量水平甚至可視為整體銷量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全國性的啤酒企業業績也出現下滑,根據國內啤酒行業龍頭企業華潤啤酒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啤酒銷量為612.8萬千升,同比下降僅1.9%,好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地方性啤酒企業出現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區位定位的問題。全國性的啤酒企業由于銷售范圍比較廣,個別省份銷售情況不好可以由其他省份進行彌補,而地方性啤酒企業銷售范圍受限,一旦該區域市場受到沖擊導致整體業績下滑,挽回的余地就小。
業內人士還表示,例如在福建市場,本身還擁有雪津等地方性品牌,競爭尤為激烈。像惠泉啤酒定位處在中間位置,既不如進口啤酒好,價格上又不如其他啤酒親民,這些都導致了業績的大幅下跌。
不乏斷腕實行自救朱丹蓬表示,如今啤酒行業下行,關閉過剩產能或成為地方性啤酒企業挽救業績舉措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重慶啤酒近年來業績一直下滑,而從2015年下半年,便開始進行轉讓或關停一些分公司或子公司以實行自救。重慶啤酒2016年上半年報告顯示,重慶啤酒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9384萬元,同比增加19.49%,而重慶啤酒2015年上半年業績則相比2014年上半年下降26.31%。作為重慶啤酒的母公司,嘉士伯首席執行官郝瀚思曾表示,嘉士伯在華正處于減少供應低價產品的過程,以重新分配力量,向高端組合投入更多的支持。朱丹蓬建言,當企業業績出現頹勢,一些大企業均采取的瘦身或許是挽救業績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