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川酒現狀,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濃厚的釀造歷史;然而在新經濟新常態下,川酒產業的“內憂”與“外患”各種缺陷在與其他省份的激烈競爭中不斷凸顯出來,如何構建川酒產業良性競爭機制,成為川酒的當務之急。而從四川省白酒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在短期內唯有發起資本戰更直接更容易見效,如何良性優質的利用資本力量是整個川酒的攻堅難題。
一、政策催化下的川酒要動誰的奶酪?
2017 年 9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推進白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提出重點加大財政資金對白酒企業兼并重組,推進產區品牌 + 到 2020 年產業規模要力爭全省規模以上白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 3500 億元。
(一)拿下 3500 億元戰略高地
《意見》提出了 5 大發展目標、8大任務、16 大政策支持及 3 大組織保障,核心目標就是要在 2020 年實現川酒 3500 億元目標。
1、五大發展目標明確
《意見》中提及的 2020 年要實現的5 大發展目標:
第一,力爭四川全省規模以上白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 3500 億元;
第二,四川全省白酒產量在全國的比重穩定在 30% 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到 40% 左右;
第三,力爭培育銷售收入超千億元企業 1 戶、超 300 億企業 1 戶、超200 億元企業 1 戶、超 100 億元企業 1戶、超 50 億元企業 2 戶、超 10 億元企業 10 戶;
第四,新增中國馳名商標 3 件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標 20 件以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10 件以上,將“六朵金花”打造成全國白酒產業強勢領先品牌,打造五糧液與瀘州老窖 2 個全國三強品牌、郎酒與劍南春 2 個全國十強品牌,沱牌舍得與水井坊 2 個全國十五強品牌,二線品牌全國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全國百強品牌,聯手貴州省將“中國白酒金三角”建設成世界知名的白酒標志性區域品牌;
第五,不斷提升白酒行業管理、營銷、技術人才水平, “釀酒大師”、高級品酒師、國家評委、國家科技專家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第一,培育一批全國知名的中青年專家和領軍人物,儲備一批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2、8 大任務助推川酒兼并重組
《意見》將上述五大發展目標細化為了實施“川酒”品牌提升計劃、實施產品品質提升計劃、實施產品創新提升計劃、實施企業培育提升計劃、實施市場體系建設提升計劃、實施生態綠色發展計劃、實施酒旅融合發展計劃、實施人才培育提升計劃八大任務。
3、16 大政策 +3 大保障措施確保良性運行
在政策措施上, 《意見》表示,將從財政、金融、稅收三方面予以支持3500 億元目標。
財政方面:重點加大財政資金對白酒企業兼并重組、技術改造和市場開拓等支持力度,并提供六大財政支持,不僅獎勵、補助多多,還尤其鼓勵兼并重組、融
資、科研、創新、發明。
金融方面:將推動符合條件的白酒企業加快上市進程、發行債券,對通過股權或債權融資的白酒企業,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補助、
稅收方面:則以五大稅收支持,鼓勵川酒研究開發、環保節能、做公益、拓展進出口業務。
在保障措施上:主要是確保組織領導、環境營造、要素保障等內容。
(二)還差 1300 億元要搶誰的奶酪?
在政策催化下,雖面臨行業擠壓式競爭,但川酒軍團顯然離 3500 億元目標愈發靠近,但是還有1300億的份額差距。那么從意見提出到現在,川酒軍團都總結了哪些成功之道?
1、小考成績單
《意見》出臺的當年,川酒就交出了一份尚顯滿意的成績單,讓行業對3500 億元目標的信心大增:全省白酒總體規模繼續位居全國首位,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分別占全國的31.1%、39.9% 和 25.6%,酒 類 產 業 發展實現新突破,更值得稱道的是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同比分別增長 16.1%、30.9%,為五年來最快增速。
2、政策催化下三大路徑可期
從 2017 年全年業績和 2018 年一季度業績兩張成績單,不難發現川酒發展的三大亮點:—增速創下五年新高、四大創新引領、打造產區品牌抱團出擊。
首先從增速創下五年新高來看,四川白酒總體規模繼續位居全國首位,龍頭企業功不可沒,不僅用自身的高增長為總體發展添磚加瓦,還有力地帶動全省白酒產業的增長。
其次從行業整合、產品創新、營銷創新和推動企業自建原料基地四大創新引領來看,其背后都離不開四川省政府及時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也正是基于政府層面對川酒的發展機遇有了莫大的支持與引導,讓川酒能向著一個良性、高速的方向不斷前進。
再次從打造產區品牌抱團出擊來看, “中國白酒金三角”與“四大主產區”是川酒抱團出擊的一大利器,而抱團后的川酒瞄向國內白酒主要消費省份和海外主流消費市場,極大地增強了在目標市場的影響力。
三大亮點,促成了 2017 年川酒2405 億元這個壯觀的數字。2018 年,對于川酒來說,充滿了希望與挑戰,如何在 2405 億元上更進一步,達到發展的巔峰,在政策催化下,川酒有三大路徑可期。
3、沖擊區域品牌、華東將成重點戰場
想要取得新增長,完成3500億元的目標,川酒唯有擠壓全國各區域市場。在全國方面,白酒營銷人徐廣生分析認為,川酒集體的下沉與精耕,在某種程度上會沖垮區域品牌、省酒龍頭的現有構建的市場壁壘,滲透與蠶食區域品牌、省酒龍頭生存空間。表現在市場端也會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與蝴蝶效應。
而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強的華東市場成為川酒外拓的主戰場:五糧液的“百億華東”謀劃已久,瀘州老窖今年已布下“長三角”戰略,以及國窖在江浙一帶突破;而劍南春、郎酒也在華東攻城略地;甚至邛崍的古川也在江蘇建立根據地市場……“華東戰略”已成大多川酒品牌的“共識”。
4、漂洋過海與洋酒干一場
從國家層面的“國家品牌計劃”和“一帶一路戰略”等都可以看出,國家在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和背書。而國外市場開拓被列入了《意見》,徐廣生表示,這為川酒走出國門提供了積極的便利;不管是川酒國際化,還是國際川酒化的構想,這都倒逼企業從戰略層面去做必要的思考與積極的調整,加入國際市場的爭奪。
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基數小,但擠入國際市場,碰撞洋酒的決心從未松懈;此外,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還組團洋氣亮相波蘭國際食品展等國際展會。
5、資本整合戰將成最佳手段
四川經信委一負責人指出,“白酒產業對四川經濟的影響力巨大,若能讓川酒在保持體量與產能的同時,通過統一的管理管控,提升質量水平并降低運作成本,則能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整合’就成為最佳手段。”
5月21日-22日,政府主管部門主導的、川酒四大主產區首次以“面對面”形式進行的有關“整合”的,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持召開川酒產業整合“面對面”工作座談會,其目的就是聚集諸多有志于實現“川酒整合”的新型商業平臺和對白酒產業舉足輕重的名酒企業。
在這次會議上,四川經信委方面提出,面對白酒行業新的發展形勢,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行的原則,推進四川省白酒產業整合,做大做強做優四川白酒品牌、擦亮川酒“金字招牌”已刻不容緩,需進一步加大力度予以解決。
“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將成為經信委推動整合的指導原則。四大產區的背后,有外資(全興)、有國資(五糧液、瀘州老窖)、有民資(環球佳釀等),資本所有制多元化。而在力圖整合川酒的平臺上,更呈現出資本多元、模式多元的特征。如何突破體制與資本壁壘進行川酒整合?這將成為四川經信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北京卓鵬戰略咨詢培訓機構董事長田卓鵬認為,川酒可以通過資本并購達成目標,但在并購時不能冒進,除了選擇體量在 10 億或者 5 億級以上的企業而外,還要考慮其市場所在和香型,在這兩方面最好能夠和“母公司”形成互補。
對于并購,徐廣生認為,川酒并購會增強自身的實力,同時也會加劇行業競爭度,引發新一輪格局重組。此外由于種種不確定性,四川省白酒座次與行業座次仍將存在諸多變數。北京黑格咨詢集團董事長徐偉則表示,短期看川酒并購對市場的影響和格局的變化產生特別明顯作用。但是如果能穩住的話,長期來看勢必會對區域酒企、地產酒形成比較。
二、誰將成為中國版的“帝亞吉歐”?
既然行業公認“推進白酒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川酒并購重組”是川酒拿下 3500 億元高地的必經之路。那么生于并購、成于并購的帝亞吉歐顯然給川酒企業趟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出路。
放眼當下的川酒企業,誰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版的“帝亞吉歐”,誰又能從這場川酒大戰中率先脫穎而出?
(一)環球佳釀:振興成都本土品牌
2017 年,環球佳釀宣布將對臨邛酒業戰略投資 1.2 億元,持股比例占70%,欲振興成都白酒品牌。
環球佳釀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鴻表示,通過此次合作,環球佳釀將會根據市場
的需求加速川酒系列品牌盡快上市,并力爭用 3—5 年的時間,把川酒打造成全國的知名品牌,而此次合作只是環球佳釀進軍邛崍白酒產區的第一步。未來,環球佳釀還將在邛崍建立大型白酒釀造基地,制定嚴格的白酒釀造標準,整合一批白酒品牌及酒廠,建立全國銷售體系,打造出 2—3 個全國性品牌和一批區域性強勢品牌,形成白酒產區集群品牌效應,憑借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推動成都邛崍白酒的振興和發展。以“賣好酒”和“釀好酒”為主業環球佳釀酒業總經理張家豪指出: “以股權為紐帶、以顧客為中心,產融集合的酒類生態產業鏈就是我們的。
1、以“賣好酒”和“釀好酒”為主業
按照環球佳釀的規劃,首先會利用產融結合的優勢,持續走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戰略,使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形成低成本、高效率,質量可控并能不斷優化的內循環。
其次會借助新零售的成功經驗,以服務環球會員為核心,為銷售商提供一套完善的,整合線上與線下、直銷與分銷的,標準化、全天候、可復制的銷售解決方案;
再次會堅持將品牌或產品的孵化作為公司經營的核心,通過持續培育消費者喜愛的品牌和產品,為公司以及合作商家提供持續的價值增長。
簡單說來,以酒業投資、生產銷售、品牌運營為主業的環球佳釀專注于“賣好酒”和“釀好酒”兩件事,而實施的主要手段就是并購重組。所以,除了振興成都本土白酒品牌,環球佳釀還將觸角向“多品牌 +多品類 + 多區域”延伸。
白酒版塊;環球佳釀除了在四川邛崍建釀造基地,主要經營川牌、喜牌(濃香)、牛二等品牌產品外,還斥巨資在四川瀘州、貴州茅臺鎮建立了白酒釀造基地,產品香型包含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并整合眾多白酒品牌。
黃酒版塊;環球佳釀旗下黃酒品牌產品稽山鑒水等已上市銷售,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未來還將尋求與更多名優黃酒品牌進行合作或整合。
海外版塊;環球佳釀將目標鎖定在全球范圍內各酒種優秀生產企業。
2、三大業務專為孵化全球美酒
作為一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立的酒類經營公司,張家豪表示,環球佳釀與其他的傳統酒企在經營上有所不同,而為了實現公司的戰略定位,將從三個方面不斷優化環球佳釀的商業模式:
首先是利用產融結合的優勢,持續走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戰略,使研發、生產、銷售,形成低成本、高效率,質量可控并能不斷優化的內循環;
其次是借助新零售的成功經驗,以服務環球會員為核心,為銷售商提供一套完善的,整合線上與線下、直銷與分銷的,標準化、全天候、可復制的銷售解決方案;
再次是堅持將品牌或產品的孵化作為公司經營的核心,通過持續培育消費者喜愛的品牌和產品,為公司以及合作商家提供持續的價值增長。
為此環球佳釀還規劃了三大業務方向;
第一個業務方向是尋找中國特有價值的酒業產區,通過產融互動孵化一批品牌有歷史傳承、工藝有代表性的“小而美”的酒類品牌和產品。
第二個業務方向是引進全世界優勢產區的優質美酒
第三個業務方向是即將開展與國內優質名酒企業的合作。
3、做小而美酒類品牌的孵化平臺
鄧鴻曾表示,環球佳釀要做的事情,不僅是要擁有自己的生產車間,同時還要盤活眾多的中小企業,最終要通過整合資源,將環球佳釀打造成為“中國式帝亞吉歐”,為中國遍尋世界各色美酒產品和品牌,其終極目標是“為世界釀一杯美酒、讓世界同飲共享”。
(二)宜賓酒業:并購發展打造宜賓“第二張名片”
3 月 22 日,全國春季糖酒會(成都)期間,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宜賓酒”專用標志產品悉數亮相,簽約金額突破 5 億元,是去年簽約金額的3 倍;5 月 8 日,宜賓酒牽手南京休閑農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休閑農業資源共享會,雙方達成合作意向簽約上千萬元。2018 年,一連串亮眼的業績,揭開了宜賓酒并購發展引領的一條新路。
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澤軍表示,宜賓酒發揮了宜賓獨特的產區優勢,聯合了產區龐大的酒業存量,整合了產區優質原酒儲備和技術力量,形成了差異化的發展模式。
1、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優質原酒
宜賓地區氣候溫濕,特別適宜各類微生物繁衍生長,區域內多為保水性較強的粘土, “三江九河”滋養著13283 平方公里大地,森林覆蓋率達43%。獨特的氣候、土壤、水源“三位一體”的自然條件,為白酒釀造提供了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生態環境。
業界普遍認為,宜賓酒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拋棄了久未成功的產區松散聯盟模式,走向單一主體,這是一個重大嘗試。
第二,類似敘府這樣優質產區二線關鍵龍頭企業的領銜提高了這個模式的規格和想象空間。
第三,宜賓酒不僅是一個獨立實體,更是一個產區酒生態鏈,對于同時解決了規模和質量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2、集中各方資源抱團發展
2010 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宜賓酒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宜賓獲得“宜賓酒”專用地理標志后,能不能把區域酒進行整合,用“宜賓酒”品牌背書發展優勢,發揮集體智慧、抱團發展,實現統一生產、包裝、管理、銷售和宣傳,打造五糧液之后的“第二張名片”,進一步提高宜賓酒聲譽,成為了酒業深度調整期中,宜賓中小酒企轉型發展的共同愿望。
2015 年 12 月 11 日,敘府酒業、戎德坊酒業、君子酒等 28 家大中小酒類企業共同成立宜賓酒股份有限公司,每家企業出資 100 萬 -5000 萬元,按出資額分配所占股份。
截止目前,宜賓酒公司資產達220 億元,擁有 28 個優質生產基地,基地遍布全市 6 縣 2 區,覆蓋 3 個著名風景生態區、6 個工業園區、22 個鄉鎮,擁有多糧濃香型固態發酵窖池三萬余口,具有年產優質固態發酵濃香型白酒 20 余萬噸的能力和中國釀酒大師、中國白酒首席品酒師、國家級白酒評委、四川省白酒評委、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專家成員等 100 余位大師,成為川酒未來發展中一支不容忽視的中堅力量。
3、質量與創新并行
宜賓酒成立后,合并的 28 家酒企主要把重點放在品質打造上,體現“多糧濃香”的特色。
2018 年,宜賓酒將著重在體驗式營銷、跨界營銷等方面著力,陸續推出個性化定制等創新酒款,力求將宜賓酒優勢發揮到更大,提升宜賓酒的附加值。
在銷售模式上,推出了“銷售換股權”的全新模式,經銷商除購買產品外還能分配到宜賓酒相應比例的股權,與經銷商實現深度捆綁,形成鼎力合作共同做大企業。
(三)川酒集團:大并購打造瀘州“酒業航母”
川酒集團通過資本的力量,把優勢企業融合進一個有資本、有渠道、有物流、有終端的大平臺內,走上了一條不同的整合發展之路。
1、統一發力擺脫困境
2017 年 6 月 22 日,注冊資本 10億元,由瀘州市人民政府與四川省商業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大型綜合性國有企業川酒集團正式成立。四川省商業投資集團雖然成立于 2017年,但卻由物資集團、外貿集團、長江集團、四川物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4 家四川省屬國有企業組建而成,號稱“年輕的重量級”大集團。
2018 年,酒行業整體形勢繼續向好,但向名酒擠壓式競爭態勢明顯,品牌集中度越來越強。瀘州酒業擁有基酒好、中小企業多而散的特點。整合品牌,統一發力,成為中小企業擺脫困境,實現強勢增長的利器。
在整合方式上,川酒集團用注入資金形式成為單一大股東(不控股),從而將企業納入川酒集團旗下,形成合作模式看,川酒集團在注資進入標的企業后,不會切入日常的經營管理,在保持運營獨立的同時納入川酒集團的大平臺體系內。
2、集中資源打造酒業航母
川酒集團力爭通過 5—10 年時間,將川酒集團發展成為規模超千億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其實施途徑為整合四川白酒企業和四川基酒優勢資源,貫徹片區協作、集聚發展戰略,打造全球白酒原產地地域品牌,成為全國最大白酒產業服務供應商,走大型酒企差異化發展之路。
當下, 川酒集團致力于做大、做優、做強酒業,著力構建“一體兩翼,多輪驅動”發展格局。以酒業為主體,以基酒、成品酒為兩翼;全面發展投資、金融、能源、貿易、會展、建設等業態,通過多產業互動、多業態共存、產
融有機結合助推酒業發展,促進集團迅速發展壯大。
3、優勢互補著眼未來
瀘州市目前共有規模以上白酒企業 153 家,中小酒類企業成長培育工程企業 ( 重點企業 )31 家。從發展梯度看,31家重點酒企分3個層次,分別是骨干企業 8 家、 “小巨人”企業11 家、 “小巨人培育”企業 12 家。從生產能力看,重點酒企有釀酒窖池 2萬余口 ( 其中醬香窖池 5000 余口 ),白酒包裝生產線近 100 條,白酒年生產能力 20 萬千升,占全市白酒總產量的 15% 左右。
從整體方面來看,絕大多數瀘州優質酒企都隸屬于川酒集團,對于未來的發展,川酒集團先納入集團旗下,通過人才、資金、渠道、管理的輸入,形成優勢互補,在瀘州總體構想可概況為“1234”,2018年的目標是力爭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
4、注重酒業規模擴大和打造
川酒集團屬于政府主導,而環球佳釀明顯屬于市場先行。由此,川酒集團更在意酒業規模的擴大和打造,專注于實打實地去“整合川酒”,尤其是瀘州市內的企業。這也是環球佳釀采取完全控股的集團運營模式,而川酒集團采用注入資金形式成為單一大股東(不控股)的平臺運營模式的內在緣由。
從當前的規模優勢和企業數量看,川酒集團背靠瀘州市政府,在川商“帝亞吉歐之爭”中處于上風地位。但是,瀘州有規模以上白酒企業 153 家,中小酒類企業成長培育工程企業(重點企業)31 家,除了大企業外,更多的中小企業依舊處于酒業調整期內,甚至有不少企業出現了運營危機。
有觀點認為,瀘州市的川酒集團在有意學習宿遷的蘇酒集團模式。瀘州市有酒業基礎,有原酒優勢,但是更多的企業缺乏外向的市場意識和品牌基礎。。如果通過資本的力量,把這些優勢企業融合進一個有資本、有渠道、有物流、有終端的大平臺內,或許是瀘州酒業邁步新臺階的一個有效路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蘇酒集團的組建是政府行政干預下的“放手企業自主經營”,而當下的川酒集團整合的多是中小企業。在缺乏領軍企業帶頭、優勢市場分銷、外圍空間不足的狀況下,川酒集團最終會成為一個“王牌軍”還是成為“散兵游勇”還是一個未知數。
5、川酒投:打造全新投資平臺
川酒投其側重投資和收購白酒產業鏈上各類優勢企業的股權和酒類優質資產,定位于以資本投入為核心,以白酒金融為杠桿,以產業整合為目標,帶領四川省白酒企業走出困境,實現整體升級。其背靠的控股股東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四川國有獨資公司,是一家注冊資本 800 億元的省級綜合性投融資平臺公司。川酒投在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兩大金主背書下,川酒投近兩年在酒業的動作頗受關注。
2月9號瀘州老窖為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公司白酒產業資源整合能力,公司將出資 1059 萬余元收購川酒投 30% 股權,并繼續出資 1.35 億元繳實四川發展酒業投資有限公司剩余注冊資本。這一事件,讓業界在看到瀘州老窖通過并購重回三甲的產業野心同時,也看到了川酒投未來的投資發展潛力。
從目前的產業趨勢看,川酒投的目光是在全國,旨在以四川為跳板,向全國推薦優質川酒,走的是“華澤模式路徑”,屬于控股進駐,比如對詩仙太白的收購,就是組建新的重慶詩仙太白瀘渝酒類銷售有限公司對原有企業進行全盤接管。
從體質上看,川酒投和川酒集團同屬國企,但是兩者具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前者注重的是酒業產業鏈條的豐滿和完善,而后者更在意的是酒業規模的擴大和打造。
有熟悉瀘州酒業的人士認為:“在酒業品牌集中度越來越強的趨勢下,中小企業生存是艱難的。瀘州酒業擁有基酒好、中小企業多而散的特點。今后的出路只能是合力出擊,在大的投資集團的統籌下做好區域市場的銷售。”
當下,在川酒整合之路上,已經形成了不同資本屬性、不同模式混雜的多元化狀態。在邛酒集團、川酒集團、四川發展酒業投資公司等資本化平臺的背后,不乏國資與政府推動的影子。在政府相關“招商、融資、所有制改革”政策的推動下,不乏川酒現有企業、平臺進一步聯合乃至兼并的可能。而國資之外,新興的民資也將成為促進整合的重要力量,以環球佳釀酒業為例,在其并購地方酒類企業的過程中,并不排除得到政府部門政策支持的可能性——這種并購行為,對于盤活冬眠狀態的國有資產、促進地方就業有著重要作用。
當然,市場化運作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原則。如何平衡“政策”與“市場化”之間的隔閡,如何打破資本所有制背后的壁壘,則考驗著地方政府的雄心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