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東西兩大陣營均在華東市場布下重兵,一場改變白酒產業競爭格局的商業大戰已經打響。它的演變邏輯是什么,誰將在這種曠日持久的“大戰”中贏得先機,并最終在“戰爭”中崛起成為中國白酒的未來“王者”?
今年上半年,茅臺先后在上海和山東召開華東經銷商座談會,要求全體經銷商深入市場、深化合作,與茅臺進一步結成“共同體”,共同做大做強茅臺醬香酒;
早在2010年,五糧液便在華東成立營銷中心,并提出“八項規劃、一個中心、兩個百億、四個必須”的發展要求,其中“兩個百億”之一便是“百億華東”。李曙光上任后,更是把華東百億戰略作為重中之重;
今年4月19日郎酒召開江蘇重點市場客戶溝通會,4月21日又在開封召開河南市場客戶溝通會,兩場重要會議制定了江蘇20億元、河南4億的年度銷售目標;
此外,瀘州老窖、劍南春等酒企也在華東市場加強了招商力度,欲在華東“干一番大事業”。
西部名酒企業集中聚焦華東,重點發力華東市場,而華東市場的兩大本土巨頭——洋河與古井更是不甘寂寞:
2015年,洋河提出“新江蘇戰略”,新江蘇市場主要分布于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浙江等地。新江蘇戰略以縣級市場為單位,在個別核心區域下沉到鄉鎮一級市場,真正做到區域的一線下沉、聚焦。
古井將長尾營銷命名為“三通工程”——路路通、店店通、人人通,在市場監察部框架下成立“三通辦”,通過一系列的考核指標與方法,為“三通工程”保駕護航,機構下沉到戰略運營中心與大區,人員以專員的形式下沉至辦事處,主要負責對終端建設進行監督、數據匯總、效果評估,負責對業務人員紀律監督、督導……
如今的華東市場儼然成為眾名酒企業聚集的火藥桶,一場“得華東者得天下”的酒業江湖巔峰“硬懟”即將在此上演。
那么,為什么眾多名酒聚集華東,華東到底是又誰的華東?在華東對決背后,中國白酒競爭格局演變軌跡到底怎樣?
且聽《酒游記》一一道來!
1500億的華東“蛋糕”
“華東”是華東地區的簡稱,建國初期為當時的一級行政區,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于1954年撤銷;1961年成立華東經濟協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等地,1978年后撤銷;如今的華東是地區用名,大致包括以上六省一市。
但是在白酒行業的華東市場,與地理概念上的華東并不完全一致。它以酒業各個板塊的特性、消費特征、品類特點等作為劃分標準,將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浙江、上海“五省一市”納入白酒行業的華東版圖。這一提法得到了諸多行業人士的認可。
作為白酒行業的“華東市場”,與淮河名酒帶的區域位置基本吻合,本身擁有眾多名酒企業,如洋河、古井、今世緣、迎駕、宋河、口子、仰韶、景芝、花冠、泰山等等……華東市場這些白酒企業賴以生產的大本營市場,在這里他們每年有十幾億,幾十億,甚至近二百億的銷售收入。
與此同時,“華東市場”還是我國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發展帶動白酒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那“華東市場”的白酒容量究竟有多大呢?
有調研報告顯示:華東地區是我國白酒的核心消費區,約覆蓋4.3億人口,白酒市場容量高達1500億之多,幾乎占到我國白酒總銷售額的1/3。如此巨大的白酒市場容量,真可謂“得華東者得天下”,難怪吸引了眾多名酒企業在此群雄逐鹿、競技廝殺,甚至不惜血本,勢必攻克華東市場,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西部”擬對“東部”釜底抽薪
1500億的白酒市場容量,成為各個酒企致命的誘惑,所有白酒企業都想在華東市場分得一杯羹,尤其是茅臺、五糧液等西部大佬而言,面對洋河、古井等東部名酒的崛起,華東市場更具戰略價值。茅臺、五糧液通過系列酒發力,再在華東市場各在拿下100億,加上它們在高端市場的容量,那么兩大品牌將在整個華東拿走350-400億的份額,這簡直就是在洋河、古井等東部名酒的心頭剜下了一塊肉,既壯大了自己,也將有力的打擊截至目前最強有力的挑戰者——洋河、古井。
自建國以來的近70年間,白酒得各種產業政策的庇佑,一舉超過黃酒,不僅成為中國第一酒種,而且也一舉超越威士忌、白蘭地等成為世界第一蒸餾酒酒種。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是以川黔為代表的西部白酒引領著以蘇魯豫皖為代表的東部白酒的發展,無論是從歷屆名酒評比會上入選國家名酒的名單排行,還是川酒大流通期間東部向西部學習借鑒釀酒工藝及酒體風格,都可以看到“中國白酒西強東弱”的發展趨勢。
但這并不代表東部白酒沒有反超的機會和反超的意愿,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先后實施以來的30年間,中國白酒東西對抗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1990年代,山東白酒秦池、孔府家、孔府宴、金貴等勇者無懼,通過央視廣告迅猛發力,快速崛起,完成了東部白酒陣營的第一輪逆襲。有報道顯示,在1997年,中國白酒銷售額的前十名,有四家魯酒企業上榜,其中孔府家一度位列行業第二位,僅次于白酒大王五糧液。但是好景不長,自身發展的不成熟,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地方政府管理經濟的手段不成熟,媒體不負責任,對手太強大,以及潛伏其中的“陰謀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標王事件”爆發,四大魯酒企業迅速衰落,并殃及到整個東部白酒板塊。
挑戰者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昔日霸主江湖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1997年之后的十年里,川黔板塊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在高端白酒領域更是達到巔峰: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水井坊、劍南春、舍得等等,無一不是高端,無一不是暢銷全國。但是東部名酒并沒有因“標王”而一蹶不振,隨著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峰會的召開,東部白酒板塊雖然在市場上受制于川黔,但是崛起的欲望更加強烈。作為東部老名酒價值守望者的洋河和古井在這場東部崛起的、歷史性的產業變革中起到了“帶頭大哥”的作用。關于他們崛起的路徑,業界已有太多太多的分析,《酒游記》在這里就不在多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