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奧運會,乒乓球毫無懸念,中國已經孤獨求敗了,所有的國家特別是日本都只能是一個字:服。
百米決賽,博爾特又獲得了冠軍。你看,獲得了世界百米亞軍的,好像都沒有興奮,而結果也如賽前的猜測。
各國選手沒說的,就一個字:服。
這就是體育的魅力:沒有借口,愿者服輸。
體育本來就是實力的對抗,有本事就獲得冠軍,獲得冠軍者,怎么謙虛都是老大;即便不謙虛,從競技角度,依然是老大。
沒本事呢,你就閉嘴。贏了就是贏了,輸了的確技不如人。
想到了這些年做葡萄酒。
其實經營企業都一樣,說啥理由都不好使,說來說去,最終比拼的就是誰賺得多,誰活得久。
在葡萄酒里混了這么多年,各色大老板也見過不少:玩金融的、做地產的、搞資本的、開煤礦的、經營木材的、做旅游度假的……
還有一個養豬的曾經找過我,想咨詢一下葡萄酒怎么做,我一時沒弄懂,養豬和種葡萄釀酒的關系。
其實我對張裕、長城這樣國內葡萄酒巨頭向來不太關注。他們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沒啥可學的,不是不值得學,而是學了也沒太大作用。
你說張裕開發了一款新品,即便做不好,死了也就死了,再開發唄。何況也很難死,就看他怎么做,最后是銷量高還是低而已。
對中小企業行嗎?
長城背靠大樹,發展這么多年了,想死也都不容易,除非自己犯錯誤。
國外的葡萄酒巨頭其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你發現這些巨頭們,基本都是通過多年的市場鍛造,把握了時機,由于各種原因,把品牌做起來之后,開始玩貿易了,每一家企業的旗下都是產品成堆,滿足了幾乎是所有的需求。
這些企業的成長都有一個共性:在恰當的發展時期,抓住了機遇,加上自身的能力,發展起來,然后不斷穩固地位,乘勝追擊。
這就像一個演員紅了以后,只要你不犯大錯,例如經常把結婚離婚當做換電視頻道一樣;只要人品別太差,例如經常無中生有、亂放炮;只要別太過分亂搞關系,例如出老千、玩黑手;只要適當保持熱度,例如不斷炒點新聞,增加曝光度等等;旧现纫簿鸵恢庇小
有些明星到今天就唱過一兩首歌,唱的還真就不咋地,但知名度還是有的,甚至依然有人買單的。
你看今天的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等幾乎葡萄酒這些大國,牛逼的品牌其實數來數去還是那幾個。這些年來,真正異軍突起的其他品牌還是不多的。
由于職業的原因,經常會有很多剛剛投資做葡萄酒的企業來找我咨詢;菊劦亩际窃趺醋鲣N售。
我總結了下,凡是新手或者10年以下的公司,大家談的還是銷售。
一旦企業存活超過10年甚至更長的的時候,例如20年,一般情況下,和這些老總在一起聊的都不是簡單的銷售的問題,更多體現的也不是市場的技巧,而是經營中的感悟和智慧。
如果一個企業具備了以下幾條:
第一、企業不造假,產品質量符合基本標準,做得舒心,賣的放心;
第二、內部管理基本順暢,沒啥過分的內耗,還算團結;
第三、成本控制還不錯,市場價格基本合理;
第四、政商關系還算行,社會關系也說得過去;
第五、無論是賣原酒還是為其他企業加工,亦或做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銷售
隊伍,有幾個鐵桿的銷售人員和客戶;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如果符合上述條件,基本上活個十年八年都沒啥大問題。即便有的時候艱難點,但總體都能走下去。
那么,如果你要想活20年,要靠什么呢?
第一、你要有明確的企業價值觀,要有未來的愿景,要有自己的原則;
第二、你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有經營的智慧;
第三、你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有獨到的模式,不是輕易被模仿和超越;
第四、你的質量不是達標這么簡單,要能夠釀造出真正的好酒,質量過硬;
第五、團隊可以不斷調整,但核心團隊的確比較穩定;
如果你能達到上述五點,基本上活20年都應該不會有啥大問題。
其實,總結起來,無外乎就是兩個關鍵性問題:術和道。
企業經營的時間越長,有關“道”的問題便越重要,因為沒有對‘道’的真正理解和踐行,光靠術,是難以成長起來的。
企業開始的時候,往往很重視“術”,因為‘術’能帶來短期的銷量。但牛逼的企業不僅在于能夠在“道”上有建樹,關鍵是能夠把‘術’上升為‘道’,從而構建自己的競爭力,并不斷擴大成為核心優勢,這很重要。
企業的經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且跑到后半程,基本上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賽。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精氣神,否則,這個人難以有所作為;一個企業也一樣需要精氣神,一個沒有精氣神的企業,離死也就不遠了。
其實,一個行業在最初的時期,市場往往是魚目混珠的。很多企業可以“渾水摸魚”,可能活的還很滋潤。
在行業發展走向普及階段的時候,只要你別造假,質量不錯,各方面保持比較好的狀態,哪怕是跟風,你依然有可能活下去,甚至活的也不錯。
特別在中國這個大市場條件下。
真正難就難在市場進入普及階段之后,特別是二三線品牌要想活下去,必須做出自己的個性,在這個時期,企業的競爭才叫真正的慘烈。
對于未來的中國葡萄酒企業,有以下四種我覺得會首先死掉:
第一、單純拼價格的企業會死掉
價格戰雖然不可避免,但你不能把價格作為核心競爭力。
價格優勢對大品牌管用,對可以進行標準量化的產品管用。對不知名的品牌、對不好量化標準的產品,這把雙刃劍,很容易傷到自己。
例如葡萄酒的品質,對很多初級消費者來說不好判斷質量,所以,單純拼價格,并不是個好策略,是無法獲取到真正競爭力的,還會把企業帶入死胡同。
單純拼價格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其實誰都能做。
當然,你說有的企業有規模,管理有效率,成本控制的好,價格競爭力很強,這也是有技術含量的。
但這種技術的含量不是很大。國外葡萄酒質量不錯,一直都供大于求,進口的條件也越來越低。另外,如果有人不顧成本,甚至造點假,你還真沒招。不過你放心,消費者會自動進行判斷,太低了是不能獲得好感的。
成功的企業不是和對手拼價格,而是要努力讓消費者認知品牌的價值,愿意為你的產品付出高價格。
第二、不能與時俱進的企業會死掉
張瑞敏說:沒有成功得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你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要求你超越,或者創新到什么程度,但你必須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
因為時代不同了,很多原有的策略和操作模式是不適應新消費需求的,你一要變。
凡是依然在運用多年以前的模式來運作市場的,發展會越來越難。這不是回不回歸本質的問題,市場營銷是沒有回頭路的。
雖然做品牌的理念是殊途同歸的,但一切的方式方法必須與消費需求的演變同步,甚至還要引領。
凡是躺在原來的模式上睡覺的企業,凡是現在依然在吃老本的企業,基本上最終都會死掉,要么你就要改變。
未來的產業基本上沒有朝陽和夕陽之分,因為一切行業都要與時俱進。其實轉型和改變,往往也都是被逼的。
鋼鐵產業是夕陽產業,但在沒找到成本更低的同效替代品前,這個行業就不會死。
房地產在中國依然是朝陽產業,但再過20年,是否就變成夕陽產業了?
第三、效率低下的企業會死掉
效率問題在傳統市場時期,對企業發展的阻礙沒那么明顯。但市場的競爭越來越透明,這個問題就會越嚴重。
例如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掌握并迅速做出反應,新產品開發的時機把握等。
未來,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這里要說明一下,所謂競爭的加劇,不是說競爭的企業增多了,分食的人多了,而是市場對企業的要求提高了。
競爭一旦加劇,企業的整體管理都必須跟上,甚至說要先于市場競爭,否則,你撐不住,一旦疲于應付的時候,你的這輛車必須進行大修。
而效率和很多都有關聯。例如管理問題。所以,你看,很多公司研究世界知名企業,往往不是研究他的團隊,不是研究他的市場營銷是怎么做的,廣告是怎么投放的,更多的是研究他的管理。
因為,管理決定了效率,才最終決定了未來。
第四、只靠燒錢,沒有的盈利模式的企業會死掉
這個問題好理解。例如當前的很多互聯網公司,吹牛很厲害,只做用戶數,沒有滿足需求的核心訴求,靠燒錢來獲得關注,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或者存在致命的缺陷。
其實,沒有良好的盈利模式的企業,其中牽扯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你的用戶是誰?你為他們提供的需求是什么?是強需求還是弱需求?頻次高還是低?你所能滿足他們的環節,有多高門檻?決定競爭力的是什么?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情況,在此不一一分析了。
我們說,企業真正存活下去靠的一定是現金流和凈利潤。行業的動蕩往往都不是單純行業的原因,很多時候都和國家整體經濟或者世界經濟相關聯。
這不是我們所能左右,但你要快速轉變。
任何行業的興衰,其本質主要看需求的強弱。而企業的存亡,關鍵就是看能不能抓住G點。只不過這個G點不太好界定。例如資金鏈的問題。很多企業攤子鋪的很大,但資金沒兜住,也可能市場看似正如日中天,但也會死掉。但這種死,一定有資金進來,只不過換了個老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