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屆全國清香型白酒高峰論壇落下帷幕。這個旨在增強企業間協作、加大清香型白酒推廣力度、實現清香型白酒國際化的全國性論壇吸引了50多家清香型白酒企業加入。其中不乏山西汾酒、紅星二鍋頭、牛欄山二鍋頭、勁酒、青海互助青稞、河北衡水老白干等大佬的身影。此次論壇,除了肯定了中清酒業釀造技藝發展中心為清香型白酒作出的貢獻和各家企業介紹各自在清香領域所做的努力之外,還達成了“弱化香型、強化口感,由酒廠質量向消費者質量轉變”這一重要共識。
白酒香型:中國白酒派系的分水嶺
中國地大,風土各異,白酒的釀造工藝和風味特征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便于評比和規范,“香型”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便成應運而生。除了“濃、清、醬、米”四大基礎香型之外,被行業所承認并且制訂國家標準的還有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鳳香、芝麻香、馥郁香等共計十二大香型。其中清香是一個“泛”概念,大清香型國家標準除山西汾酒與河南寶豐參與制定的正宗清香標準之外,還包括二鍋頭、老白干,小曲清香等三個類別的清香型白酒,如果算上臺灣金門高粱酒的國家標準,清香型版圖總體上應有5個國標。此外還有某些酒企自立門戶地提出“井香”、“陶香”等概念性香型。
自從“香型”這一概念誕生之日起,中國白酒行業圍繞香型所展開的“戰爭”就從未停止。且不論不同香型在市場上的廝殺角逐,就是同一香型之內、不同品牌之間關于誰是“正宗”、誰更“典型”也充滿了明爭暗斗。參與香型標準制訂的企業們躊躇滿志,沒有參與標準制訂的企業則另辟蹊徑,積極創立本系香型之下的不同風格并加以強化——這本無可厚非,因為中國式的商業江湖自古便有濃重的“門派”、“正宗”情結。最重要的是,白酒香型識別已經從高度技術識別轉向高附加值市場商業價值識別,正是在香型商業價值引導下,白酒后來者在香型創新上可謂不遺余力,白酒香型的品類價值既創造了品牌高度差異化,也開啟了企業商業藍圖(引自王傳才《中國白酒進入香型制勝時代》)。
酒海沉。焊黝I風騷數十年
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清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絕對第一,那個時候以“汾老大”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占據了北方大部分市場,南方市場也逐漸滲透。之后,全國香型開始快速切換,濃香型反超清香型成為酒業香型的老大,五糧液、瀘州、洋河成為領軍品牌,濃香型白酒又開始反攻,形成全國上下一片“濃”的市場格局。如今市場又在悄悄的發生變化,隨著近十多年茅臺酒的強勢崛起,醬香型白酒厚積薄發,市場份額正在快速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收入首次超過清香,成為白酒行業第二大香型:
此時,清香型白酒的主要市場已經收縮至北方地區,包括京津冀、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和東三省等地,由于這一地區也是國內白酒消費最大的區域,盡管濃香、醬香來勢洶洶,清香型白酒的消費基礎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