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以來,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為代表的高端白酒頻現漲價消息。最新的消息是:茅臺召開內部會議,決定:2015年合同量在10噸及以上的經銷商和專賣店,從8月17日起茅臺酒流通批發價格不得低于850元/瓶銷售。更有消息稱:事實上五糧液也早在幾天前繼8月3日上調50元出廠價后,再次對一批價格進行“管理”:嚴格要求659元以上才能出貨。
整個下午,市場都在傳言中度過,沒有正式公告,沒有權威發布。自從幾年前發改委出手重罰兩大酒企違反《反壟斷法》后,這種不確認、不證實的“看不見手調控”形式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從行業與市場角度看,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都對酒企的漲價行為“喜聞樂見”,大家對接下來的市場行情充滿樂觀。短短幾周時間內,幾大酒企的價格政策不斷出臺:先是傳言飛天終端價格接到上調令,接著是五糧液上調出廠價格;瀘州老窖也在不久前“扎緊100元以上產品籬笆”;再加上這次茅五的雙雙嚴控批發價,半個月之內,幾大酒企的價格動作達5次之多。
問題是,這種高密度,多頻次的“自主調控”是否能真正促使酒行業向好呢?在行業,一直有把茅臺、五糧液作為指針的說法。其意義在于這兩大酒企對市場的預判往往精準,動作反應也相對準確,因此成為以往不少酒企爭相效仿的目標。然而,在當今新的市場消費環境下,企業所處的境遇千差萬別,茅五本品的市場境況,未必能夠代表整體白酒市場;此外,茅五此次的上調是在計劃內目標完成較好的情況下進行了的,不排除是無業績壓力下,對市場的試探之舉,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三,上述調價行為,除了五糧液的一次上調出廠價外,均采用的是調控批發價、終端價等渠道價格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通過壓縮渠道利潤空間,引導商家上調價格,進可攻,退可守——手中繩同樣可緊可松。
引人深思的是,在茅五瀘快速上調價格的同時,產品定位不同于茅五的汾酒、洋河等卻沒有及時跟進價格,這種現象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歸根結底,市場是檢驗價格的唯一標準,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