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行業報告,根據CTR調查(CNRS-TGI)顯示,酒類消費者中,白酒消費者占比39.4%,葡萄酒消費者占比47.8%,啤酒消費者占比83.1%,洋酒消費者占比19%。無論消費者群體還是戶均消費,白酒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降幅,無疑一個炸雷,讓脆弱的白酒行業再一次繃緊神經。白酒行業已經不起再三的折騰,只求平穩的渡過這個夏天,有什么事秋后在說。
央視的調查結果,獲得了不少行業人士的認同,但同時又有不少反對意見,曾有企業專門發出文章進行反駁,從觀點和內容來看,實在是沒有什么新意,老生常談的話題。白酒,作為這么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產品,怎么會斷代呢?
1、文化斷代
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會有人發笑,文化斷代!沒有搞錯吧,作為最有文化的酒怎么會文化斷代呢?事實就是這樣,多年來過多的酒文化附庸,使酒水像一個過渡臃腫的胖子,缺少阿諾多姿之態,成為一種病態。凡事都有發芽開花結果和凋零,你喜歡的是戲臺上咿咿呀呀的京劇、豫劇,還是喜歡穿著高叉旗袍裸露大腿在臺上表演的民族樂坊,你喜歡在線毫無節操的無厘頭小說,還是新華書店書架上的大學與中庸。
酒業公司期望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是吟詠在“花間一壺酒,”“共剪西窗燭”的情懷,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英雄氣魄。而現在的白酒只不過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飯桌上的工具,現實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與以往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之間存在嚴重的差異,文化變得簡單,變得輕思考,變得碎片化,習慣接受A或B,C是不對的,F實一點,當下白酒只是為歡迎、為歡送、為慶祝一個即時的反映,為這個場景鼓舞人心的道具之一,是撕下臉皮、脫下褲子的皇帝新衣,有文化嗎?答案是有的,只不過這種文化是是世俗的、社會的、生活的現實寫照文化。
2、產品斷代
新產品是保持企業品牌持續獲得消費者關注的法寶。在企業的一方,產品還是那些產品,每年仍鮮有幾款產品開發,可市場上銷售始終不見增量,部份還出現下滑態勢。在消費者的一方,招致的確是埋怨,白酒市場上的都是什么產品,找不到一款喜歡和今晚這個場合能用的產品,一切那么庸俗,個個那么古板,都那么一個爹的生兒子。產品是溝通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在政務和商務消費的后續邏輯下,怎么樣面向大眾消費,面向大眾開發產品,是酒企的一道坎,在這道鴻溝下,酒企不知道還要死多少款產品才能搭起橋梁。曾以為小瓶酒會成為酒業新品的開始,用現代的語言文明構建產品的未來營銷奇跡,只是操之過急的產后收割,成為產后夭折的庶子,誰來填補空白。唯包裝論、唯品質論、唯價格論、唯工藝論,何以載道?當產品不在是社會人際關系交往的必須品,產品如何自我拯救?如果保守著固有傳統,何以擁抱年輕的未來。
3、消費者斷代
年輕消費者斷代,是不爭的事實,這倒不是說年輕一代不飲用白酒,而是飲用白酒的場所和頻率,將會越來越少。對于酒企來說,一是缺少對年輕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培養,主動迎合新生代消費的標新立異,炫酷潮流,他們已經成為消費的主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我選擇,習慣于歐美的HIP-HOP、日本的X-BOX動漫,韓流電視的神劇。面對這種趨勢人群和消費,酒企該為他們做點什么;二是行業競爭,葡萄酒、啤酒、預調料和果酒等,殘食了白酒的市場,不僅是年輕一代,還有當前的白酒消費者的擁躉也在改變,酒企應該怎么樣去保量和促增長;三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交際中不喝酒、少喝酒,酒企如何規勸消費者適量的才是健康的,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定義,傳達給消費者并讓其接受。
4、酒企自身斷代
一是浮躁的酒業,熱衷于話題跟風炒作,夸夸于商業模式,不踏踏實實做渠道、做產品,從不關心消費者;二是有病亂投醫的公司,不講誠信的酒業老板,追求蠅頭小利,跟企業內部員工和市場客戶斤斤計較,欠薪、不返利的做派;三是以新品啟動市場,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輕投入、重產出,沒有市場規劃,沒有費用投入,換湯不換藥的酒質;三是夾在互聯網+的門縫里,從懷疑主義到貿然的跟進,玩眾籌,玩定制,玩社區,搞粉絲經濟,在缺少策略思維、缺少系統時,何以打通網絡的生態圈。
總而言之,白酒斷不斷代,需要酒企認識自己,看清消費主流,不要回避;斷不斷代,需要企業家高瞻遠矚,拿出斷腕的勇氣,不是拒不承認;斷不斷代,需要酒類智業公司的努力,做好出謀劃策的有效診斷;斷不斷代,需要行業和媒體的鞭撻和鼓勵,為消費者說話和代言。(文/克克品牌創意機構 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