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名酒企業都發布提價通知。提價通知一出,很多酒商紛紛在朋友圈力挺提價通知,原因只有一個,漲價是多贏。按照這個邏輯分析,產品漲價,品牌提升,廠家多掙錢,經銷商庫存升值,消費者喝更貴的產品有面子。這樣的邏輯很神奇,神奇到不管讀者信不信,反正歐陽是信了。
名酒復蘇,在這波“名酒漲聲”的新聞報道中很常見。名酒真的復蘇了嗎,反正專家這么說,媒體這么寫,如果歐陽提出相左的意見,恐怕也會淹沒在信息流中。
其實多年以來,歐陽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誰來為名酒產品連番漲價接盤?是酒廠,是經銷商,是終端,還是消費者。
分析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要明確名酒產品與金融產品的區別。名酒出廠價提價,理論上意味著流通環節的經銷商、終端店,貨物還未上市流通,便已經掙到了更多的錢。此時,大多數的流通商會考慮什么,一方面后悔貨備少了,考慮得趕在下次漲價前再備上足夠的貨物,另一方面囤貨惜售,畢竟早賣就少掙錢。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往下思考,經銷商一方面大量囤貨,另一方面少量出貨,這顯然不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
商人不再以貨物快速流通掙錢,而是以囤貨待漲掙錢,更奇怪的是,囤積的貨物不是一般等價物,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囤積起來卻信心十足。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流通環節上的人陷入了集體無意識,混淆了名酒產品和金融產品的區別,名酒產品首先是流通產品,是實體經濟,只不過在特定時間段具備了金融產品的屬性,比如房子。
酒就是酒,它不是人民幣,它只有通過貨物流通才能變成人民幣,放在倉庫的酒只能叫庫存。如果沒有海量消費者來接盤,崩盤就在一瞬間,因為沒有人知道流通環節到底有多少貨。再說了,名酒的競爭一直很激烈,稍不留神,就能退出一線變成二線。君不見活躍的老酒市場,絕大部分的是茅臺,不是其他名酒,奇怪的是所有的酒在經銷商眼中都是陳的香。
有了供需矛盾,就有了炒客行為的出現,能掙到錢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成了攤薄成本的接盤俠。古往今來皆如此,沒有任何一種炒作的商業行為,是所有參與者都能受益的,更何況是酒水這個存在上千年的行業。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認為此事和自己有關。在這場名酒連番漲價的過程中,作為行業研究者無法判斷是對是錯,畢竟價格是白酒產品的定位,有些企業沒有及時跟進漲價反而錯失發展良機。但歐陽卻清楚的知道一點,接盤連番漲價的名酒產品,需要實力,更需要智慧。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手里的錢是自己的錢,倉庫的貨不管價值多少,那依然是貨。漲價失敗,酒廠丟掉的是無非是左膀右臂,而以賭博心態上場的流通商丟掉的可能是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