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圍繞維護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風險,監管協調機構的設立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預示著近五年來大力倡導的金融產業正在迎來規范與治理。雖然與房地產等嚴重依賴銀行信貸的行業相比,酒行業可謂一身輕松(“現金為王”一直是酒行業的金科玉律),但作為行業觀察者,筆者不能不就此提醒酒企業的決策者們:切不可看似事不關己,就可高高掛起。
事實上,由于近年來金融產業與虛擬經濟、實體經驗的深度融合與角色互換,該領域風險控制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酒業人士要有充足的思想準備與應對策略。
這幾年,中國的金融業在“穩增長”的寬貨幣政策環境中實現了快速發展,但諸多亂象和風險苗頭也隨之顯現,如資金在金融體系中空轉,銀行業不良資產率上升,甚至金融市場中還接連遭遇了股市的動蕩、債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匯市的波動、資金出現“脫實向虛”趨勢,互聯網金融無序發展等。有媒體對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新聞通稿里的關鍵詞進行梳理發現,“風險”成為了出現最多的詞,其共出現了31次;其次是“監管”出現了28次,這從側面反映了防控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監管是會議的主要議題。
具體到酒類行業,黃金十年期間酒廠為擴大生產,借助當地銀行信貸舉債擴大產能的情況時有出現,雖經歷近四年調整,遺留風險基本得以化解,但運用金融杠桿,四兩撥千斤,借錢生錢“走捷徑”的想法在金融潮的烘托下依然存在。一些掌門人對借貸心向往之;一些酒廠也將金融列為多元化重點,一心想在該投資領域大顯身手,大賺一筆。在未來,企業的金融沖動希望能回歸冷靜。
另一方面,大量持有資金是諸多經營較好的酒類企業的一大特點。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利率的下調,房地產等投資領域的動蕩,包括酒廠在內的企業為求保值,往往將資金投向理財產品。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對于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酒廠來說無異于盲人摸象。不久前發生的騙子公然在成都農行以銷售理財產品名義騙取美的集團幾億資金的案件無疑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巴鐵神話”破滅后,投資者要求贖回本金,巴鐵理財產品要拿白酒抵債,更為酒廠敲響了警鐘。隨著國家金融政策的收緊與治理,對理財產品的清理整頓工作必將提上日程,該領域的金融風險,酒廠必須小心加以面對。
除了酒廠,金融風險治理對行業的影響更大的可能來自于酒類流通領域。傳統意義上,酒類商家在產品流通環節,由于進貨、貨存、保值等原因,需占用大量的資金,這對于自有資金不足的商家,特別是近年主打輕資產的“新酒商”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一些打互聯網概念與連鎖經營深度融合的商家,在金融領域的舉動靈活多樣、模式復雜,令人眼花繚亂,不少業界人士直呼難以“看懂”,但骨子里缺乏風險意識,甚至認為負債越多,越是“創新”。在滿足資金需求的同時,往往對P2P平臺、融資借貸等資金鏈的走向與性質不聞不問,最終被深度套牢,陷入惡性怪圈。
最后不能不提及的是,作為商務消費的重要來源,金融領域可以說是上游與源泉,銀行等風控的加強,必然會對地產、IT產業等行業生態產生影響,行業消費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定位商務消費的商家也應及時調整思路與策略,做到心中有數,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