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汾酒集團旗下汾酒研究院在國家圖書館揭牌;無獨有偶,7月17日,由青;ブ囡婆c中國酒業協會等組織聯合發起的中國青稞酒研究院也在青;ブ闪。一周之內,連續兩家企業智庫落地,且在此之前,金沙酒業聯合行業內知名專家成立了企業智庫,茅臺更是歷經一年時間籌備成立了茅臺研究院。
一時間酒企“智庫”大行其道。
所謂存在即是合理,這種從社會體系中演變過來的外部智力模式,對傳統酒企而言,可以引入更寬廣的競爭視野和前沿趨勢研究,為企業抉擇提供參考或指引。所以,這些舉措,值得肯定。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不過,放眼全行業,智庫模式的崛起也有著特殊的背景。當國際咨詢“外腦”逐漸“失靈”,在國內政策推動下應運而生的“智庫”模式迎合了企業外部“注智”的需求。
其實,智庫這種新時代產物,類似古代的“智囊團”,而“智囊團”向來是智慧的化身,出奇兵、謀奇策而制勝的典型;企業家都希望有一群“魏征”與“房玄齡”。
可以說,中國企業家對于“智囊團”,一直都有特殊的情感偏向,且很多企業家也在心中有希冀,希冀這種外部智力能夠讓自己借力打力,揮出漂亮一拳。
當然,酒業歷史也證明了,酒業專業“智庫”的存在,對于企業的發展,的確有著“最強大腦”的作用,專業智庫們,通過把脈企業問題所在、通過知識管理,協助企業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迅速武裝”,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敏銳洞察發展先機,在戰略上做出更有時代性的決策,還能在戰術運作上得到博采百家之長的方針。
而非企業在編的專家“天團”組合形式,其實在業外“流行”已久,但大多數智庫、機構的負責人通常把大量精力花在各類迎來送往的高層溝通上,各種“院長”‘“主任”“首席專家”的名頭在“會場”隨處可見,高談闊論者眾,扎實研究、踐行者少;以致于企業“智庫”的名頭多流于形式,難以落到實處。
最后,不可否認的是,酒企外部“注智”,有可操作性,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更寬泛的思路,但業外的智庫亂象也提醒我們應該用更加嚴謹的制度避免將這個原本很重要的決策流于了形式。
歸根究底,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要專注于人才梯隊培養,專注于領導素質加強,打造精兵悍將,才是企業立身根本。畢竟,歷史上能真正助力東家成就不朽事業的,絕大多數還是有編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