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是不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宿命?我們行業人士將如何去面對這種狀態? 大家有限的營銷資源應該配置在哪里?
這是一個和每個葡萄酒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
市場碎片化會成為常態,但大品牌、大渠道亦有空間
“碎片化將會是中國市場的一種常態。”某國外酒企中國代表席康稱:從一線城市到鄉鎮,市場差異太大,少數進口酒企業、品牌想完成對市場的全部占領,非常困難。
“在很多國外生產商眼中,中國市場太復雜,想投入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中國進口商大部分又是貿易商思維:反正品牌不是我的,沒必要去保護市場。”席康稱,雙重因素一疊加,你就感覺市場非常無序,但這又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問題。
“碎片化也帶來一些向好的態勢,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小而美的專業酒商,專注于某一個小產區酒或者某種特別的精品葡萄酒,培養了一些熱愛葡萄酒的專業消費者。一個成熟的市場,應該出現各種類型的葡萄酒商。”卡桐葡萄酒中國總運營商負責人張中華稱。
但是,WBO長期跟蹤研究中國葡萄酒消費者時發現:相對于個性化產品,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傾向于購買知名品牌,知名品牌能拉近他和葡萄酒的距離,并且有面子。
只是進口葡萄酒能稱得上一線品牌的產品太少,即使是幾個為數不多的品牌,渠道也不一定暢通。
顯然,市場碎片化的現狀,并非市場沒有空間,單一品牌完成較大份額也并非沒有可能,關鍵是讓大眾消費者知曉你的品牌,讓購買的渠道暢通無阻。
成都一家進口商在進行有趣的嘗試:他們代理的產品并非國際知名品牌,在國內也沒有名氣,價格還在200元/瓶以上。但是在成都市場,他們在高速公路路口、在電梯、在電臺等各種媒介投放廣告,廣告上告知該品牌在1919、京東銷售,該產品竟然在1919體系完成1000萬元的銷售額,成為中高端葡萄酒的王牌,在京東也排入進口酒單一品牌銷售前十名。一個可能成為碎片化市場犧牲品的品牌,在特定區域市場卻完成了自己的跳躍。
這就是中國消費者,讓他知道你的品牌,讓他知道在哪能購買,說不定就能收獲奇跡。
像優秀國產酒企業學習市場管控,讓經銷商有安全感
最近,張裕解百納升級了區域代理制,全面推出代理商牌照制,一方面,張裕解百納將嚴格限制牌照數量,讓代理商有受保護的地盤;另一方面,做得不好的代理商,也有嚴格的退出機制,只能把牌照拱手相讓。
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有國外生產商、或進口商站出來,學習這種先進的市場管理方式,至少可以在一個省或者一個區域進行試點。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經銷商,特別是名白酒培養起來的一批有團隊、對終端有掌控力的經銷商,就傾向于選擇管理有序的葡萄酒品牌。
市場會一直碎片化下去嗎?我的判斷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