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五月份,對于中國白酒行業來說,都是盤點的“算帳季”,來自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紛紛出爐,對過去一年的產業發展輪廓漸趨清晰,新一年的首個季度也剛剛結束,這預示著新的“賽季”已經開始,起跑線上的角逐又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管窺見豹,由白酒行業的典型變化,可以了解中國酒類行業的全局概況。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白酒行業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578家,累計產量1358.36萬千升,累計完成銷售收人6125.7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0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97.1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24%。而一些最新的機構數據也顯示,2017年1~3月,白酒行業累計產量337.7萬千升,同比增長2.8%。
從酒行業分析者的角度審視去年中國白酒行業,無論是產量、銷售收入與行業利潤,增長的幅度與過往相比并不算大,然而這組數字的得來卻并不容易。從全行業來說,行業企業分化明顯,強者恒強,弱者愈弱的趨勢越發明顯,隨之而來的過往“一招通吃天下”的行業狀態正在發生改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對飲料酒行業現狀的總結恰恰適用于白酒——總體經濟效益穩定,呈現出弱復蘇態勢。在此基礎上,今年的白酒重心仍應該放在調整的力度上,可以說“行業調整永遠在路上”。由此,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變化呢?
龍頭企業拉動作用明顯
這兩年,酒類消費的需求越來越曲線于理性化、個性化和多樣化,釀酒產業繼續保持了新常態,產業和產品結構持續調整,酒類產品的價格帶調整適應市場和經濟的大環境,流通體系的變革持續,多樣化消費潮流不斷升級。但與此同時,白酒行業的經營差異化也在擴大,這也正在造成行業總體呈現弱復蘇的主要原因。從生產企業看,大企業上升較快,中型企業借勢增長也在預料之中;占行業多數的小型企業則全面的下降。
白酒的六大領袖企業去年的形勢都好,茅臺營業收入上升了18.9%,利潤上升了9.5%,五糧液銷售收入上升了13.32%,利潤上升了9.85%,瀘州老窖去年上升了12.48%,利潤上升達到30%,汾酒銷售收入上升了10.9%,利潤上升了19.64%,洋河去年銷售收入上升了7.1%,利潤上升了8.34%,古井銷售收入上升了12.3%,利潤上升了7.5%,這些數字遠遠高于行業整體,領袖企業對整個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預料今年,領袖企業的作用仍是決定性的。
中型企業,地區的區域骨干企業保持穩定增長,但在區域內,小微企業則艱難的維持生存。以某釀酒大省為例,省級骨干企業全年實現1~2位數的增長,但由于小微企業下滑的因素制約,全省增長在1以下徘徊。如果今年小微企業能在調整中被激活,白酒行業整體大幅增長或將可期。
此外,規模以上的企業的數量增加對行業來說是個利好。記者注意到,從2012年開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的數字持續增長,從2012年的1290家增長到去年的1578家,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更加合理。白酒產品開始轉向真正的市場需求消費,而這種升級也帶來了價格的合理提升,去年酒類單位產品的售價提高了6.6個百分點,今年價格總體仍將在上漲通道上。
國際化之路需更多探索
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化和消費市場的變化,白酒“走出去”成為大企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在這方面,企業的行動可謂不少。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談到,名酒企業“走出去”幾年前就在探索,瀘州老窖剛剛在紐約了給譚盾音樂家搞了一場中國白酒文化的呈現,包括茅臺這幾年一直在持續推廣國際化的工作,汾酒等名酒企業也都在做。他同時披露了幾組相關數據:從產量上看,中國蒸餾酒的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第二名是威士忌;從全球消費量衡量,威士忌占第一30%,中國白酒只占了不到1%,這個數字對中國白酒要不要國際化、要不要走出國門,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宋書玉表示,在未來研究中國白酒國際化的時候有三個核心問題要解決,第一個就是法規與政策,第二是文化與消費,第三是講好中國白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