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目前頒布的法規中能夠看到,白酒被劃分為普通食品,而在歐美很多國家和地區不僅是烈酒,包括其他飲料酒都被劃分為特殊食品。進口葡萄酒、烈酒在本土是特殊食品,在中國變成了普通食品,到中國暢通無阻,一路綠燈。反觀中國白酒在國內是普通食品,但是到了國外,由普通變成了特殊,一路關卡。WTO談判對白酒國際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沒有把特殊和普通食品解決好,白酒在國外的關稅和國外的酒到中國來的關稅不對等。不管到哪個地方,牽涉到關稅等法律法規的時候,無法向其他商品在WTO框架下通過多邊談判解決,而要進行雙邊談判。他透露,中國酒業協會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做一些相關的政策性的研究,否則對中國白酒國際化非常不利。
第二個是研究中國白酒的國際表達方式。業界常說白酒通過餐飲走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其實國外的很多餐飲場所是不允許喝烈酒的。國外烈酒的消費是一些特殊的場合,酒會或者酒吧,在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以及釀造風味等方面中國白酒企業仍需要進行探索。
第三,講好中國白酒故事。中國白酒和國際上其他酒的表達方式有非常大的區別,國外的酒是生活品質,是獨享;中國白酒一定是分享,與親朋好友、長者、尊者聚餐在一起飲用,這是中國的核心文化。而且喝酒的時候要舉杯,要表達,這是中國酒文化的核心,如何把這種核心的文化傳到世界,傳給世界是整個行業都需要思考的。
談到解決的辦法,宋書玉表示,針對目前白酒國際化進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葡萄酒是最國際化的酒種,在全世界產量過剩,目前廠商紛紛瞄準了中國市場,很多名酒企業都“染紅”了,都在做葡萄酒,或者到國外買酒莊。他舉例說,最近勁酒有一個很好的探索,在德國收購了一個烈酒,我們可以嘗試把國外的拿過來的同時,白酒進入國外的烈酒領域。
國家戰略、抱團出海。中國酒業協會和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形成了戰略合作,研究中國白酒國際化,中華老字號如何走向國際。如最近準備把中國白酒文化以及漢字酒進行世界申遺。國外的酒叫含酒精飲料,唯獨中國存在專有的漢字“酒”,是中國對酒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包括我們的釀造技藝等都可以申請文化遺產。
培訓外國白酒侍酒師,國外人到中國培訓中國人,在中國推銷進口葡萄酒,中國可以培訓一些外國人從事白酒侍酒,在國際上傳播白酒故事。
產業政策、標準實施步伐加快
今年兩會期間,一些酒界兩會代表,紛紛通過人大、政協議案和其他途徑,向國家有關主管工商、稅收等部門諫言進策,建議針對白酒的限制性產業政策與消費稅問題展開課題研究,盡快在行業政策上進行有利于行業未來發展的調整。
事實上,將白酒列入限制性產業,從2000年以后政策一直延續,其在一定歷史時期里起到非常好的積極的作用,但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入,該政策針對企業缺乏必要的退出機制,客觀上限制了產業的發展,使產業優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限制性產業政策也影響到去年計劃出臺的《白酒生產準入標準審查細則》的發布與實施。目前的限制其實是限制了提高,《白酒生產準入標準審查細則》遲遲沒有出臺,其實是在協調能不能取消限制,取消限制以后,方能夠大幅度提高準入門檻,這樣對整個產業的優化有進有退,對整個產業的優化未來非常好。只有大幅提高生產準入門檻,才能把無資質的企業與不合格產品擋在市場之外。
同樣,從量計征銷售入國庫的部分占白酒整個行業的比例非常小,目前的現狀是,名酒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骨干企業在從量計征上依法納稅,但多數小企業由于監管的困難等原因,在稅負上并不公平,這也近一步阻礙了白酒企業的上升通道,挫傷企業的經營積極性。
政策、市場、經營多方向上的調整,讓中國白酒的道路越走越寬,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白酒行業的發展定將在復蘇的氛圍里,呈現出更多的亮點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