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市場的升級,中國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從單一的消費轉而多重服務的疊加,以啤酒來說,過去幾年中國啤酒產量連續下滑,卻依舊沒有阻擋住市場對于它們升級要求的聲音。
近一段時間中國酒業上市公司的年報頻現,啤酒行業的上市公司數據依舊亮燈。雖然我們已經從2016年國內啤酒產量預料到年報結果,但中國啤酒產量依舊是位列之前,它是第2位美國的約2倍、第7位日本的約8倍,產量的巨大與市場份額的不對等的明顯,讓中國啤酒行業在這個春季中如何耕耘?
中國啤酒市場規模在2013年達到峰值之后轉為縮小,近期發布的2016年市場規模也同比減少4%,連續3年陷入負增長。相比幾年前的高速增長,中國啤酒的市場份額的縮小,也帶來了海外投資品牌對中國市場重新的規劃與定義。以日本朝日啤酒為例,在半年間,它不僅僅拋售了部分在華投資項目,同時也將在青島啤酒的持股列入了出售計劃。國外品牌的退出,似乎為中國啤酒行業帶來了一絲喘息,但是消費市場的培育已經形成,巨大的市場空間仍有填補與開發的可能性。
對于中國啤酒市場份額下滑的現狀,一些關注中國啤酒行業的外媒在報道中分析中國啤酒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出現減速,因反腐運動宴會需求出現減少,同時消費者的口味也在趨于多樣化,比如轉向葡萄酒和威士忌等其他酒類。中國啤酒廠商生產的啤酒多為500毫升1瓶裝,售價在2~3元左右,酒精度數基本都在2~3度,味道很淡,消費者漸漸喝夠了等觀點……這些因素也加劇了市場的萎縮。
但《中國酒業》(ID:zg91zz)記者認為,中國啤酒消費的下降,是由于產品自身的升級與市場需求的不對等。至少在目前的狀況下,應該為消費升級的徘徊期。中國的啤酒消費正在從“喝夠”向“喝好”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使得一些消費者對啤酒創造性的追求,勝過了對其新鮮度的要求。雖然特色啤酒在整個啤酒消費量中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喜歡特色啤酒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卻是不爭的事實。對這種不像以前那樣專注于哪個品類,而是不斷換口味嘗新鮮的消費趨勢,這意味著啤酒業開始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
消費者時代的到來
過去幾年,中國的精釀啤酒從大企業的“不重視”,到現在的“稱霸王”。時代給予了更多的物質需求,啤酒自然也不能落后,“一支黃啤打天下”曾是我國不少傳統啤酒企業的寫照。但是,現在這樣的好事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時代給啤酒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要求啤酒企業要不斷推出新產品,以不斷滿足消費者對新口味的需求,這對釀造和營銷都提出了新挑戰。
首先是釀造要小型化。特色啤酒注定不能像普通啤酒那樣大規模生產,因受眾的小眾化,只能是小型化生產。近年來,國內主流啤酒企業青島、燕京、珠江等紛紛試水轉型,投資精釀產品生產線。有的企業開始改造傳統生產線,實行小型化生產。中國酒業記者在位于青島嶗山區的啤酒五廠看到,這里的生產線已改為小型化多頻次生產模式,青啤把白啤、黑啤、果啤、皮爾森等新品種都放在這個廠生產。因為需要經常調品種、調瓶型、調商標,效率低了、損耗大了、成本也高了,這種改變也是頗為痛苦的。但是,這種調整最終帶來了很好的效益。對大多數啤酒企業而言,從大規模制造轉變為個性化、小規模定制,將是適應新時代必須邁過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