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將主導中國未來數十年的國家戰略,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版圖都將迸發新的發展趨勢,這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企業面前的機遇。如何將酒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一帶一路”結合,并在不同文明的舞臺上繼續創造并且見證中國酒文明與商業的輝煌?
來自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等的代表與嘉賓共聚一堂,探討“一帶一路”下中國酒行業的國際機遇。
嘉賓致辭
王琦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今年上半年,業內企業情況有所好轉,但也不可過于樂觀。產能過剩、消費文化建設、電商發展、資源整合、機制優化、走出國門等問題尤待解決。問題機遇并存,三年調整亟待集思廣益,此次沙龍碰撞業內業外智慧碰,為行業把脈,將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馬勇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馬勇:中國白酒歷史悠久,發展至今,未來中長期的科學發展問題值得思索探討。近10年來,白酒業產量增長4倍,利潤增長13倍,而今,“黃金十年”遇到經濟新常態和“一帶一路”,我們開啟了與全球的競爭格局,流傳已久的生產及產業模式,是否依然堅持,值得探討。
李秋喜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一帶一路酒業戰略的五個基礎性工程”:抓住意見領袖,抓住消費大勢;充分開發商超、夜店等渠道;建立國際標準體系,統一完善標準;投資建立國內外生產基地,到海外落地生根;建立市場聯盟,抱團發展,有組織有計劃的走出去。
嘉賓對話
1、中國酒 世界酒
程勁松
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程勁松:安全的,健康的,天然的中國酒在海外尤其是華人圈,是很受歡迎的,中國酒類生產標準不低于國外同業標準。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大量跟隨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員工及移民,將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飲酒文化同步帶到了當地,并有所滲透,“高舉高打”的推廣不如依靠走出去的企業和國人,從第三世界開始逐步影響世界。走出去既要適應別人,也要影響別人適應我們。中國崛起的未來一定和中國酒業的崛起伴隨在一起,和一帶一路大戰略伴隨在一起,為中國的發展,為中國,為世界做貢獻,中國酒行業一定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李德美
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系教授李德美:限于產業基礎和歷史因素,國內葡萄酒產業與歐洲葡萄酒產業并論還有所差距,但中國葡萄酒從業者一直在不斷努力,而中國葡萄酒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國際上必有中國葡萄酒自己的位置和消費者。國際市場不缺歐洲葡萄酒,卻缺中國葡萄酒。
2、中國酒的國際機遇
孫選中
中國政法大學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孫選中:中國白酒是獨一無二的,而“走出去”的真正意義在于產品之下的規則和文化,因此我們要轉變思路,重視規則和文化,賦予中國白酒文化、價值觀。“一帶一路”下的機遇在于改變規則、做出文化,用規則創造財富。
梅新育
商務部國際金經貿合作研究院梅新育:中國酒文化的國際化有兩種方式,一是每年上千萬的來華外國人群體,將會把中國文化帶回國家;二是每年過億的出境中國人將會把更多的中國文化帶向世界。銷售方面,市場更加開放,消費者收入提升,內外競爭更加充分,也是機遇。
紀壽文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紀壽文:隨著保稅、自貿越來越便利,國內酒企首先要學習國外酒類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的,以守好自己的市場;而走出去是一個長遠的機遇,根基在于國際消費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這需要時間。產品之外,產業、資本也可以嘗試走出去。
3、我們這樣走出
王占剛
衡水老白干副董事長王占剛:目前白酒國際化,企業目標不夠明確,國外市場推廣有所欠缺,而銷售場所以華人為主。因此走出去不能只在華人圈做文章,時機選擇要依托于中國文化的整體強大。中國白酒的強勢企業要有國際化視野和情懷,可以率先走出去。
董兵
金沙董事長董兵: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數量并不算多,11年我們收購了年產3000噸的澳大利亞酒莊,而白酒走出去依然有所滯后,銷售和渠道還無成熟模式,依然有待努力。
王祎楊
宋河總裁王祎楊:整個行業在走出去方面依然比較弱,國際化要有行業主導,包括企業行為和政策支持,走出去的產品既要保留特色,也要因地制宜;這是長期的、系統化的工作,需要不斷努力和探索;互聯網時代,白酒企業應該更好的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傳遞文化。
青青稞酒
青青稞酒:在走出去和國際化方面,我們不僅要適應國際消費者,技術上也要做出自己特色,引領消費者的消費方向;此外,在質量標準和規則制定方面,我們也正在努力制定,要有自己的規則和標準,才能更好的國際化。
李瑞琴
鄉都董事長李瑞琴:中國葡萄酒已經融入了世界葡萄酒競爭格局。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走出去的意義在于學習別人優點,然后發展自己。葡萄酒的個性化、差異化要堅持和發揚,依托企業、政策、媒體及消費者,共同做到“中國品牌,世界打造”。
對中國酒業而言,走出去依然任重道遠,但智慧者要走到時代前面,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