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末,劍南春要實現營收250億元,其他酒企實現營收70—100億元……
日前,酒業家從四川省綿竹市酒類產業發展局獲悉,綿竹白酒產業的“十四五”規劃已初步完成,有關綿竹白酒產業現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工作、要達到的目標也已劃定。
下一個五年,綿竹白酒將加速發展,進一步向著有體量、有特色、有品牌的完善白酒產區邁進。
01、產值、營收、利潤、利稅年均兩位數增長,綿竹白酒“十三五”成績斐然
“十三五”期間,綿竹產區也跟隨市場進行了深度調整及產業重組。
酒業家獲悉,截至“十三五”末(2020年末),綿竹全市擁有白酒企業5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正常生產企業34家,半停產企業10家,停產企業14家),較上世紀90年代巔峰時期的400余家酒企大幅下降。
盡管部分酒類企業在發展上仍面臨土地緊缺、權屬不清、融資費力等暫時性困難,但得益于近年來的精耕細作、渠道建設和政府支持,部分二線頭部酒業仍獲得快速發展,“東圣”“綿春貢”“碧壇春”“劍西”逐步成長為區域性品牌,甚至部分酒企有望沖擊“川酒小金花”,整個綿竹產區的發展格局得到了有力改善。
“總有一天,我們綿竹也能有自己的‘小金花’企業,甚至再培養出一朵‘金花’也不無可能。”在談到綿竹產區的前景,綿竹酒業人士充滿了信心。
在龍頭劍南春的帶動下,“十三五”期間,綿竹白酒產業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其中綿竹白酒產值從102.81億元增加到199.66億元,年均增長11.69%;主營業務收入從81.36億元增加到160.01億元,年均增長11.93%;利潤從4.72億元增加到30.34億元,年均增長36.35%;利稅從15.31億元增加到58.43億元,年均增長25%。
酒業家從綿竹酒發局獲悉,截至“十三五”末,綿竹全市酒類企業擁有商標2854件,正常使用的有1854件。其中馳名商標3件(劍南春、綿竹、東方紅),著名商標8件(綿春、東圣、劍南、正興、東方紅、大地紅運、五福、豐淳),知名商標17件(小綿牌、東圣、劍竹、杜甫、正興、竹茅春、綿劍、東方紅、東圣圖形、九香春、大地紅運、豐淳、川西糧倉、齊福)。
綿竹有四川名牌企業8家,分別是劍南春集團公司、綿春貢酒業有限公司、東圣酒業有限公司、正興酒業有限公司、天韻酒業有限公司、劍西酒業有限公司、大地紅運酒業有限公司、綿竹豐淳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綿竹酒類企業的用工方面,截至“十三五”末,綿竹全市白酒生產企業用工12900余人,國家級釀酒大師5人,國家級白酒評委15人,四川省白酒評委40人,四川省白酒評委(特邀)16人。其他專業技術人才近600人。
雖然“十三五”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綿竹白酒人依就保持清醒的認知和理性的思考。
川內其他產區和部分四川省外產區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發展規劃滯后、地域品牌辨識度不強、產業支持力度小、缺乏現代化管理、白酒產業鏈尚未形成、土地要素受制約、融資難且渠道單一、原酒質量參差不齊及品牌價值低、市場開拓宣傳力度不足、抱團發展意識不強等十大問題,還需要在“十四五”及以后更長的時間內去解決。
02、目標350億,綿竹產區“十四五”四大振興舉措擲地有聲
站在“十四五”的起點,根據四川省委、德陽市委關于振興川酒、打造產業集群的決策部署,綿竹產區在綿竹酒發局的帶領下積極謀劃、主動作為,將從四個方面發力,全力助推綿竹白酒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勾畫產業發展藍圖。
一是加快修訂并進一步落實綿竹白酒產業“十四五”規劃,明確綿竹產區的發展方向,指引產區振興的發展路徑。
二是加快出臺《綿竹市支持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綿竹市支持白酒產業人才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試行)》等扶持政策,通過補助新建窖池、酒類倉儲設施、補助重點酒類項目、獎勵升規企業、獎勵銷售大單品、獎補酒類生態項目和強化要素保障等措施來提升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外來資本及跨界資本進入綿竹酒業,整合產能布局,激活閑置產能。
三是加強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強化與中國酒業協會等多級行業協會的合作,積極爭取在行業政策和行業規劃、白酒名城稱號授予、重大行業國際國內會議承接、產區建設、名酒名鎮建設、重要國家級行業中心、產區國評委員選拔等方面的支持指導。
同時,綿竹產區將不斷深化與四川省釀酒研究所、中國白酒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近期擬在釀酒、勾調等人才培養培訓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提升綿竹技術實力,遠期計劃共建研發中心、酒類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等,不斷積蓄產區技術實力,爭取在“十四五”末,能夠出臺《“綿竹酒”地方標準》《“綿竹酒”生產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引導、指導白酒企業規范生產工藝,確保綿竹產區特色持續穩定,形成地理標識。
龍頭酒企實施“名酒戰略”。
一方面,支持劍南春加快推進劍南春大唐國酒生態園(二期)釀酒工程項目,已解決當前龍頭企業產能、儲能不足的問題,力爭“十四五”末使劍南春擴充一倍以上的產能和儲能,產值力爭達到260-320億元。
另一方面,協助“茅五劍”之一的劍南春,以“宮廷御酒”為出發點,深度挖掘劍南春歷史文化及品牌價值,不斷鞏固其白酒領域“次高端之王”的江湖地位,協助劍南春落實“順價工程”,通過穩步提價提升品牌價值推動營業收入穩步上漲,力爭力爭“十四五”末,營收能夠達到250億元左右。
三是協助劍南春做好技術升級,引導劍南春繼續堅持風味與健康雙導向,圍繞傳統固態釀造工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和功能釀酒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兩條主線,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建立科學的傳統固態釀造關鍵工藝技術控制標準體系、產品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和品質價值表達標準體系,以及中國白酒關鍵微生物和功能微生物菌種庫,以科技助推劍南春的高質量發展。
全力支持二三線酒企加快發展。
綿竹產區將在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協調推動中小酒企土地等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解除企業后顧之憂。
酒業家了解到,綿竹產區將在近期推動原酒公司運營,加快與德陽產投集團的溝通對接,盡快落實“綿竹精釀”原酒公司進入實質性運營,標準化、體系化收儲全市原酒產能,激活中小酒企閑置產能,實現中小酒企抱團發展。
下一步,綿竹方面計劃與科研院所合作梳理原酒生產企業酒樣,建立原酒產品數據庫,挖掘產區白酒獨特的品質、風格、風味,建立獨具綿竹風味的原酒質量標準,形成地理標識。
在二、三線品牌的培育中,綿竹方面將評選并培育“綿竹白酒小明星企業”,建立品牌培育梯隊,積極組織有條件的酒企參加糖酒會、酒博會、川酒全國行等系列推廣活動,不斷提升其品牌價值,積極爭取進入省級“小金花”培育行列。
同時,綿竹方面計劃在原有節慶活動的基礎上,舉辦“綿竹打酒節”、“醉美綿竹”推廣活動、“綿竹酒德陽行”等系列活動,幫助中小酒企鞏固和占領德陽、成都周邊市場。并利用酒商會以及政府層面搭建的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平臺,指導中小酒企加強與龍頭及專業院校的技術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其品質質量。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川酒外銷”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綿竹產區不應該只把目光聚焦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德陽、成都市場,而更應該把瞄準酒企、品牌數量較少,但市場容量巨大的華東、華北、華南等優質外省市場,那里才是以劍南春為核心的綿竹酒企馳騁的舞臺。
酒業家了解到,“十四五”末,綿竹產區計劃除劍南春以外的酒企能夠形成70-100億元的產值。
產區名片打上“綿竹烙印”。
綿竹方面將加強園區建設,積極支持配合綿竹高新區創建四川省“5+1”重點特色園區,做好園區調規及基礎設施配套等工作,支持現有的園區整體向西擴展,以確保擴能項目入園和后續招引項目落地。
綿竹方面提出,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有5-7個白酒生產及包裝項目落地進入名酒工業園,逐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引導研發、包裝、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等向園區集中,形成園區白酒產業集聚。
以綿竹酒發局為引領的綿竹產區,準備豐富發展平臺,搶抓新型城鎮化示范建設、鄉村振興發展的機遇,加快與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對接四川省釀酒研究所、江南大學和四川輕工業大學等分支機構,力爭在綿竹設立分支機構或工作站。規劃建設綿竹白酒展示館、研發中心、酒類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白酒交易中心等設施,為白酒研發提供更高層次研發、檢測等平臺。
綿竹方面將推動酒旅融合,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主動服務綿竹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編制酒香畫境城市名片打造方案并組織實施。引導企業發掘宣傳白酒文化,支持企業打造白酒工業旅游線路,高品質建設以劍南老街為中心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區”爭創3A級旅游景區;持續在景區、酒店、餐飲企業植入綿竹酒體驗展示平臺,高品質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區”;引導沿山酒企利用自身區位優勢打造3-5家特色酒莊,促進白酒產業與三產的融合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進攻幾十年的發展,綿竹產區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與瀘州、宜賓比肩的白酒特色產區的條件。綿竹酒風格典型、產品較為成熟,而以劍南春為代表的品牌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能在銷售渠道的建設上再努一把力,綿竹本地的二、三線品牌都能有一個穩定、健全的銷售渠道,那無疑將是對綿竹白酒產區的一大助力。(原標題:實施名酒戰略、推出“綿竹精釀”,綿竹白酒產業“十四五”錨定350億目標丨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