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了2016年1至7月酒類進口統計數據,其中啤酒進口總量為3.75億升,同比增加26.73%;進口總額為3.84億美元,同比增長19.34%。在啤酒行業整體業績時好時壞,而進口啤酒卻持續幾年爆發式增長,原因何在?進口啤酒能否延續目前的增長態勢呢?
嘗鮮消費人群崛起助推高增長
有業內人士指出,進口啤酒大幅增長是從2012年開始的,在2012年前的增幅都不大。2012年至2015年連續大幅增長,四年的累計增幅為737.2%。那么,在啤酒行業整體呈下行趨勢,為何進口啤酒卻逆勢增長?
“由于啤酒進口量的基數小,增長速度才顯得快。”對于近幾年來進口啤酒的高速增長,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表示,進口啤酒實際上是拿走了啤酒行業的塔尖部分,但從啤酒消費總量來說,占比非常有限。近幾年全國每年啤酒消費總量約5000萬千升,其中進口量50多萬千升,也就是進口量只占全國啤酒消費量的1%。
近年來,進口啤酒的市場份額之所以呈爆發式增長,首先是源于啤酒消費市場大環境的改變。何勇進一步解釋,目前啤酒消費市場已經進入精致化和細分化市場,消費者對于品質和差異化、個性化產品的要求越來越突出。
其次,進口啤酒吸引眼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搶占的主要是北、上、廣、深這些高消費城市的嘗鮮消費人群。而在何勇看來,這部分嘗鮮消費人群是談不上品牌忠誠度和歸屬感的,甚至產品忠誠度極低。另外,進口啤酒在電商渠道等表現較突出,讓人產生占有率很高的誤解。
部分消費者深信“進口=品質”
記者隨機采訪消費者發現,很多人之所以選擇進口啤酒,是認為其口感濃醇,花色更多,并有不少人直言“啤酒就一定是德國的好”。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目前正進入一個“品質敏感而價格不敏感”的消費時代,很多人覺得進口的東西有一種代表品質的錯覺,進口啤酒的大幅增長有著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過,消費者本身對啤酒這個舶來品有著追根溯源和崇尚洋貨的情結。
另外,何勇指出,啤酒在中國發展時間才100多年,發展時間較短,底蘊相對較低,在這方面很難去和白酒、黃酒傳承幾千年的酒類產品相提并論。“不僅消費者認為國外的更好,甚至國內一些廠家也把德國這個概念提升了很多,其實這是生產廠家對自己產品不自信和消費者對自己國家產品不自信的一種表現。”
何勇表示,有人認為國產啤酒沒有“酒味兒”,而進口啤酒濃醇化,這其實是認知誤區。國內之所以那么多淡色啤酒,其實是市場需求決定的。正因為國產啤酒淡色居多,進口來的都是濃醇型和花色較多產品,事實上國外淡色啤酒也很多。
占比過低,進口啤酒還會有一定增長
如今啤酒消費市場已經進入精致化、細分化市場,消費者對品質、差異化產品和個性化產品的要求越發突出。
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市場份額占比過低的進口啤酒,下一步還會有一定增長。
“不過,基于進口啤酒本身的價格因素、國內消費者對啤酒產品和啤酒文化的理解逐步加深,國內本地化的產品對濃醇型、多樣化需求的適應和調整,”何勇預測,“未來兩三年,進口啤酒增長的幅度會降低,在整個啤酒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不會高于5%,國內市場還是會以本地化產品為主導。”
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來看,啤酒除了保質期還有保鮮期,過了保鮮期但在保質期以內的產品在食品質量安全上沒有問題,但在啤酒口感上會產生很大影響。何勇介紹,“進口啤酒從產地到中國,周期通常是3至6個月,甚至長達7至8月。因此從新鮮化角度來講,本地化產品可能比經過舟車勞頓、長途跋涉而來的進口啤酒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