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從營業收入數據來探討白酒行業的變化。獨立、公開、數據,不構成對任何酒企、股票之任何投資建議或暗示,否則后果自負。特此申明。
營業收入
1、營收規模
下為2018年半年度營收排行榜單,單位:億元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從數據看,有幾點情況:
陣營不變。較2017年報營收排序、結合歷年數據,上市公司以營收為主劃分的陣營梯隊,基本上保持不變(后面詳述)。
座次小變。前四名的座次連續5年不變。較2017年報營收座次,古井貢稍稍落后于順鑫農業、山西汾酒,由第5位掉至第7位。今世緣,超過口子窖、迎駕貢,由第10位升至第8位。 金種子,由第17降至19位。
2、營收增速
下為2018年半年度營收同比增速
從數據看,有幾點觀察:
總體正增長。除了金種子下滑超10%外(其總營收中有1.58億元涉藥業務剔除后同比),其它18家酒企均保持正向增長。
據庖丁解酒統計,19家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總營收約為1053億元,同比2017上半年約786億元增長了34.09%。
無論是增長的家數,還是總增長的幅度,或都證明白酒行業上半年仍保持著正增長的發展態勢,且強勁。
增速在分化。從數據可以發現,在價格帶、陣營上呈現出增速的分化。 陣營上,是以全國龍頭(茅五)、區域龍頭(古井、汾酒)為代表,繼續保持30%以上增速。價格帶上,主打次高端的酒企的明顯增速較快(基數低),如:酒鬼、水井坊、汾酒、今世緣。
順鑫很搶眼。在整個榜單上,上半年最扎眼的只有順鑫農業(牛欄山)。
一是高基數之上的高增長,2017上半年營收35.58億,2018年同比增長62.29%,全國18個市場過億元。
二是在近兩年最不受關注的低端酒市場上獲得高增長,讓人印象深刻。牛欄山主力商品陳釀單瓶零售價在20元以下,這居然還成為了媒體眼中消費降級的“罪證”。
觀察與思考
1、行業規模
庖丁解酒的邏輯,分析判斷一個行業的投資價值,得先從行業的規模、容量入手,以便了解市場規模是否夠大、容量是否在增長、是否符合相關政策導向、是否契合當前消費趨勢的演變方向等。
數據來自統計局、酒業協會、上市公司公開發布的數據,由庖丁指數匯總如下。
從整年度看,1593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2017年產能1198萬噸、收入5654億元、凈利潤1028億元,分別同比上年增長了6.86%、14.42%、35.79%。
從半年度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2018年上半年產能493萬噸、收入2865億元、凈利潤631億元,分別同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15.82%、37.11%。
從上市酒企看,19家上市白酒公司2018上半年收入1053億元、(剔除順鑫、維維)17家扣非利潤344億元,分別同比上年增長了34.09%、39.69%。
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白酒行業圍繞營收規模上,總體上呈現出來的特征有兩個:
第一、凈利潤增速,明顯快于行業的營業收入、產能增速。 這表明整個行業的產品結構在優化,產品向中高端集中、經營向要利潤轉變。
第二、上市公司,19家上市白酒企業,在營收、凈利兩個增速明顯快于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這表明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酒企對白酒行業的貢獻更大,表明白酒行業集中在提升,向龍頭企業集中。
(需要指出的是,對比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2016年度數據,會發現是矛盾的。有興趣者,自行琢磨)
2、行業格局
判斷酒企到底質地如何,庖丁解酒建議先要在整個行業格局中對目標酒企進行定位 ?赡茉u估方法與緯度有很多,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還是習慣于以營收規模來論英雄及地位。與資本市場看重利潤不同,國有性質的酒業大佬可能更看重營收及排位。
對照近四年營收數據看,庖丁指數發現幾年前我們關于中國白酒陣營的劃分,在今天依然是有效的。關于中國白酒第一陣營的劃分,庖丁解酒的標準是:
年白酒營收是否過百億
是否有超15個營收過億元的省份市場
是否曾是八大名酒
產品能否覆蓋全國70%以上的縣級市場
其它4個陣營,依次降低不同標準的門檻而形成的,后期我們將繼續完善與詳述。按照這個標準,可以將中國白酒劃分為以下五大陣營,名單如下(部分為非上市公司,若有遺漏、出錯,歡迎批評與指正)。
第一陣營,年營收超百億,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洋河。
第二陣營,年營收60-100億,順鑫農業、古井貢、汾酒、劍南春、郎酒。
第三陣營,年營收20-40億。口子窖、水井坊、今世緣、舍得、老白干、迎駕、西鳳(擬)、稻花香、白云邊、習酒、四特、老村長、毛鋪苦蕎酒。
第四陣營,年營收10-20億。酒鬼酒、伊力特、金徽酒、青青稞酒、金種子、維維股份、皖酒、宣酒、宋河、景芝、東北坊、江小白。
第五陣營,年營收3億以下。地方性酒企,其中90%的注定將要被淘汰的,10%或可能成為OEM代工基地,1%可能有被并購價值。
縱觀近五年來的連續數據,庖丁解酒發現:
陣營之間在固化。尤其是前兩大陣營,即從第二陣營向第一陣營、第三陣營向第二陣營取得座次突破的酒企,暫還沒出現。
陣營門檻在變高。第一陣營的門檻,由年營收超100億,正向年超200億提升。第二陣營的門檻由年營收60億,正向100億提升。
四五陣營很艱難。除江小白,第四陣營大多處在營收增速不快、產品結構不合理、份額正被蠶食、固守幾個地級市場的局面,在努力求變。第五陣營,則大多數,是處在微利狀態或虧損之中,進退兩難。
3、行業變化
盡管近四年來,少有能跨陣營、突進(暫)的酒企,尤其在前兩大陣營。不過,結合2018半年報及線下酒業市場,酒業還是有一些新的變化。
順鑫現象
順鑫農業旗下的牛欄山,超越倍受資本市場關注與追捧的古井貢、山西汾酒,以57.74億元排第二陣營頭名,更可怕的是,或手握有近28億的預收款項。
提醒業界,不可小覷牛欄山的崛起,其代表的絕不是消費降級,恰恰相反,我們認為是消費升級的佐證。是低端酒快速完成產能集中度提升、品牌全國化的過程,低線市場、低端消費,也講品牌、講品質、講性價比。
新人現象
勁牌是低調的,但旗下的毛鋪苦蕎酒,短短三四年,由零開始,今已進入中國白酒行業第三陣營(2018年度或挑戰40億),且有機會超過白云邊、成為湖北白酒的老大。
線上線下口碑不一、爭議不斷的江小白,早已妥妥的進入了第四陣營,不出意外的話,20億、30億營收也不遙遠。當前兩家的發展勢頭不減,江小白更是擁有倍增的加速度。
掉隊現象
綜合年度及半年度,我們發現掉隊現象多了,金種子陷入了泥潭,酒鬼酒剛剛緩了口氣、青青稞酒多元化受阻、維維股份酒業板塊在萎縮(虧損之中)、迎駕貢有量無利失血較多、舍得高端化或暫成效不明。
小酒現象。
小酒,今年有的特別火,有的面臨平臺期,有點快要被遺忘了。郎酒,在浙江衛視投廣告主推“歪嘴郎”,搶占“全國最熱銷的小酒”的心智定位。 江小白,主打的也是100ml小瓶。不過,其它的同樣走小酒形態、青春路線的小酒都沒什么起色。
勁酒,保健酒龍頭,主力產品125ml小瓶裝,近兩年似乎進入了一個“ 滯長”的平臺期,不知為何,這值得好好研究。
最寂寞的是紅星二鍋頭,曾經的最具代表性、覆蓋最廣、最親民的小酒,這些年還能看見,但不再受人追捧,風頭都被牛欄山二鍋頭搶光了。
當然,今年最熱的,還是“醬酒現象”。
這股熱潮,是因貴州茅臺的供不應求,再度被全面引發的,幾年前也有過的。這些年,有資金、有實力、有膽識、會運營的各路資本,在茅臺鎮進進出出的很多,但沒有一個取得成功。
值得關注的是,勁牌、洋河通過并購地方酒廠,擠進了茅臺鎮最核心最適宜的釀造區,占個位先。 比起以前的熱熱鬧鬧的各色資本,除了他們是來自酒業、實業外,我們認為最大的優勢,可能將是耐心。
不過,在現有的由茅臺執掌的“醬酒話語權及評價體系“之下,五年周期、釀造工藝、產能稀缺、高端基因等,醬酒只會有兩種:一種是茅臺,一種叫其它。
以庖丁解酒的觀點,除非有人能從釀造周期、釀造工藝、產能上或其它某方面入手,從這個嚴密的、已深入人心的“醬酒話語體系”中找到一條縫隙,然后擠進去,然后就是假以時日。
一如洋河從濃香之中祭出綿柔,又或是勁牌從傳統白酒中辟出一條叫保健酒的小路。
或者,茅臺自已找到了破解產能的密碼。
(但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