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5月是上市公司股東大會集中召開的時期。所以近期筆者又集中走訪了不少白酒上市公司,也傾聽了各家公司對白酒行業復蘇的看法及公司應對的措施?傮w來看,多數公司都確認行業開始回暖,“穩價”、“控價”、“提價”成為最常聽到的詞語。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頻頻見諸報端的也是各家企業相繼提價甚至多次提價的新聞。難道在行業復蘇這難得的機遇期,迫切要做的事情只有提價了嗎?對此不免產生一些隱憂。
一是本輪復蘇是結構性而不是整體性。前期我在探討本輪行業復蘇時提到了旺盛的新增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消費需求體現在房價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刺激可選消費集體爆發。投資需求包括渠道補庫存與投資補庫存,兩者的共同特征是買漲不買跌,以茅臺為例去年下半年至今一批價格漲幅約50%。值得注意的是,食品飲料本是必需消費品,即使是大眾價位的白酒也應屬于必需消費品,真正具有可選消費品特征的只有高端白酒。相信大家都能看到,即使是高端白酒內部,復蘇時點、程度也有較大差異。也就是說,本輪復蘇只是極少數企業的盛宴或者極少數高端產品的盛宴。如果全行業仍有幾千家生產企業,那真正受益者不足1%。
二是本輪復蘇的基礎并不扎實。想起辛棄疾的一句詞: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股市上也有一句話:牛短熊長。本輪白酒復蘇的基礎是整個宏觀經濟的短期反彈及累積的資產泡沫未破。不過5月以來經濟依然疲弱:終端需求中,地產銷量跌幅基本持平,乘用車銷量批發略改善但零售轉差;工業生產中,上旬粗鋼產量增速明顯回落,發電耗煤增速下滑幾成定局。從價格上看,工業品價格整體漲少跌多。而當前經濟的不確定性也明顯升溫,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貨幣緊縮的風險;二是金融監管的風險;三是地產調控的風險。
三是本輪復蘇是難得的改革窗口期,對有些企業來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想想上輪白酒牛市因為抑制三公消費戛然而止,多少企業措手不及,產品和渠道戰略陷入混亂。如果本輪復蘇僅是短暫的、結構性的弱復蘇,那我們該做什么?只是提價嗎?我認為還應該考慮系統性的改革。利用目前的機遇期,解決企業未來三五年甚至十年發展的障礙和風險。最近山西汾酒的改革吸引了業內外很多人的關注,我認為在時點上是極好的。本來較高的業績增長承諾壓力不小,不過公司一季報超預期的亮麗,試想如果在去年或者前年改革肯定壓力山大。
正好本周收到兩個邀請:一個是丹麥中國大使館舉辦的嘉士伯重釀啤酒品鑒會,另一個是古越龍山上市20周年慶典暨新品發布會。不免有些感慨,運氣不如白酒,沒有趕上復蘇機遇的啤酒和黃酒倒似乎開始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