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國內最大的市場調查與媒介研究公司央視市場研究TR) 發布最新的行業報告顯示:在城市酒類消費者中,啤酒、葡萄酒、白酒和洋酒的占比分別為83.1%、47.8%、39.4% 和19%,白酒在啤酒和葡萄酒之后;洋酒、葡萄酒、啤酒和白酒消費者在社會收入中上層的占比分別為69%、65%、46% 和36%,白酒位居最后。
報告對此的結論是:白酒當前的真正危機是“后繼無人”。
我一直堅持認為,此輪白酒行業的調整,從實質來看,調整的不是產能、不是銷量、不是價格、不是香型,而是白酒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CTR 的相關調查數據再次佐證了以上觀點。產能、銷量、價格與香型,是白酒眼下看得見的利益,而消費向其他酒種傾斜、消費者不斷減少,都將潛移默化、不可逆轉地影響白酒目前還看不清楚的未來利益。對此,白酒似乎還沒有引起真正的警覺與重視。
同樣是6月16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品牌價值報告,17家白酒企業榜上有名,除茅臺、五糧液價值過千億而以微小差距分別占據一、二位外,湖北的稻花香以近400億元的品牌價值占據第四位,而被評估為200億左右的洋河、瀘州老窖和劍南春只好恭陪第、六、七位了。我不知道,這樣的品牌評價的依據是什么,這樣的結果如何向消費者解釋?然而,一些榜上有名的白酒正樂滋滋地以此進行炒作。
茅臺、五糧液每年都發布自己的品牌價值,并且都宣稱自己連續多少年蟬聯行業第一。當然,這些連續的第一絕不是同一家品牌評價公司評定的,宣布茅臺品牌價值第一的是“全球領先的品牌咨詢機構Interbrand”,而評估五糧液品牌價值第一的則是“中國100 品牌價值榜”。這樣看來,白酒到目前為止,除了眼花繚亂的品牌價值榜單外,好像還沒有找到與消費者溝通的更好方式。
其實,消費者最需要了解的是一款酒究竟好在哪里,標準是什么,如何品嘗。品牌價值的評估,更多地關注白酒與消費者的接觸頻率與信任關系,而沒有涉及到專業的質量評價。評價一款酒的好壞,不是誰都能夠勝任的,評價者需要專業的資格認定與信譽背書。1989 年至今26 年,國家沒有再面向社會舉行評酒活動,因此,二十多年,面向消費者的白酒品評的專業的標準和培訓幾乎完全缺失。
比如,洋河一再表示消費者飲用洋河微分子酒之后都說好,但是酒廠自己出來說,難免有自夸的嫌疑,并且我認為歸根結底也說不好,因為,酒廠畢竟不是消費者,而消費者有著對產品最終的評價權,只不過這樣的評價需要專業的指導與幫助罷了。令人遺憾的是,能夠給予消費者指導與幫助的白酒專家大多在企業之中,并且正在各為其主,難以他顧;另外一些專家身居科研院校,往往囿于行業利益,很難面向社會發出不同的評價聲音。事實上,批評不自由,贊美就無意義,白酒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就是這樣產生的。今天,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也必須認識到,如果白酒不能確立獨立的社會評酒環節,白酒就始終無法跨越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鴻溝,而只能在調整中徘徊、掙扎與沒落。
計劃經濟時期,由國家組織評酒,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而如今不斷健全的市場經濟與法制社會時期,民間的、獨立的評酒社會生態環境的建立,對于白酒來說,不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急迫了,這就是在為白酒的明天做事,這就是此輪白酒調整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