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旗下鵝島精釀釋放進軍中國信號,國內“精釀江湖”一時風起云涌。
近期,美國知名鵝島精釀 Goose Island 在北京三里屯展開為期一周的品牌活動“街區派對”,這是繼上海站之后的中國區第二站。而此前就有消息稱百威將在2016年上半年,全面引進精釀品牌鵝島。
該消息稱,百威英博將首先推出鵝島IPA、312小麥艾爾和Honker艾爾三款精釀啤酒,百威稱目前還不便評論。
目前,鵝島已開通署名“百威英博中國投資公司”的官方公眾號,據媒體報道,該公司在2013年已經升級為亞太區總部,總部位于上海。鵝島在中國設立團隊邁出先行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并沒有任何一家國外的精釀啤酒廠商像鵝島這樣重視中國市場,并在中國設立分公司。
僅在2015年,百威英博便拿下了三個小型精釀酒廠,西雅圖的艾莉森釀酒(Elysian Brewing)、洛杉磯的金路釀酒(Golden Road Brewing)和亞利桑那的四峰釀酒(Four Peaks Brewing)。同時,喜力、康盛和薩博米勒等大集團,都紛紛跑馬圈地。
鵝島此番強勢殺入中國市場,國外的其他精釀品牌會否作壁上觀?
齊魯工業大學周廣田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鵝島進軍中國很可能帶來“蝴蝶效應”。此外,百威勢必會重塑精釀市場的價格體系,重整代理經銷商制度。
國內精釀市場掀熱潮 熊貓釀酒融資2000萬露野心
國內的啤酒巨頭更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青島啤酒(600600.SH)旗下嶗山工廠專門生產精釀啤酒,于2015年底,青島啤酒在旗下的16家社區酒吧推出了包括IPA(印度式淡艾爾啤)在內的精釀生啤產品。珠江啤酒(002461.SZ)去年投資2.5億在廣西、東菀、湛江、湖南建立4條精釀生產線,并于去年5月推出針對高端市場的全新雪堡•精釀系列,包含原漿啤酒、黑啤酒、紅啤酒三款產品。燕京啤酒(000729.SZ)也積極研發特色精釀啤酒。
縱觀國內精釀啤酒市場版圖,北京有大躍、悠航、熊貓、牛啤堂,上海有Boxing Cat 拳擊貓、萊寶鮮啤、Tap House 扎啤工坊,武漢18號酒館,南京高大師、重慶有豐舵、成都豐收等廠牌,而各種新生的小型精釀啤酒屋也如雨后春筍般生根發芽,西藏、寧夏也不例外。
熊貓精釀無疑是國內眾多本土品牌中的佼佼者,2016年初,熊貓精釀獲得2000萬人民幣融資,成為這個小行業備受關注的焦點。
“計劃今年年末銷售額超過兩千萬,產量達到千噸以上,”熊貓精釀創始人潘丁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年底會將SKU數從目前的3中提到10種以上,下一款新品6月左右會上市。
潘丁浩還表示,熊貓精釀目前保持正現金流,“全國50多個城市都有我們的經銷商,基本覆蓋了所有省份。除了一二線城市,中山、東莞、拉薩等地的銷售增長也很快。”潘丁浩計劃未來將門店擴展到上海、深圳、成都等更多大城市,未來也會考慮在旅游城市如大理等地鋪店。
談到做精釀啤酒最重要的是什么,潘丁浩停頓了數秒。“精釀的精神,優秀的產品品質,不可缺一的市場,本土化策略”,他說,缺乏這些要素,無論多大的酒廠都走不下去。
此外,他還透露,熊貓精釀有下一步融資的計劃,但是目前尚未確定。
國內精釀市占率遠低于進口啤酒 市場容量待開發
精釀啤酒的土地上一時間耕耘者云集,熱鬧非凡,這塊土地到底有多大?
“目前國內精釀啤酒市場占有率不到1%,”齊魯工業大學周廣田教授說,這個比例比進口精釀啤酒的份額要小。
而在2015年,美國精釀啤酒市場份額已高達12%。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715.72萬千升,同比下降5.06%,減產251.41萬千升,該產量創近五年最低。而過去數年,進口啤酒數量猛增。
消費者對啤酒的口味越來越挑剔了。市場咨詢機構英敏特調查發現,77% 喝過啤酒的消費者認為味道比品牌更重要。
此外,英敏特調研顯示,有 67% 的消費者會把原材料的質量與它是否高端聯系在一起,而將近一半的人覺得精釀啤酒意味著高端。
有業內人士也曾指出,中國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認知并不清晰,本土精釀從產品釀造,到市場布局,到渠道商管理,品牌塑造,營銷策略等不夠專業,與國外像鵝島等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不過,海通證券研報顯示,目前精釀啤酒市場供不應求,與普通啤酒的價差達到4-5倍,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達到 50%和 30%,大幅超過成熟精釀市場。
熊貓精釀創始人潘丁浩對此表示,“發展前期毛利潤高是正常的,國內精釀市場發展現在雖快,至少也需要15年才能發展得較為成熟。“
同時他還認為,目前中產階級消費虛高,在三線城市,很少有人喝精釀啤酒,現在消費群體有很多不懂精釀啤酒,作為廠家,需要去投入財力培育開發客戶。
國內巨頭涉足精釀 業內褒貶不一
而對于目前啤酒巨頭開發精釀市場,業內各持己見。
“未來很多精釀先驅可能變成先烈” ,有啤酒專家直言,大啤酒廠做精釀,目前產量還較小,未來規模較大時會對小的精釀商產生很大沖擊,目前國內的不少本土精釀啤酒企業缺少資金,而產品品質又很一般。”
周廣田認為,大啤酒廠技術、設備、從業人員素質的優勢十分明顯,而精釀啤酒行業僅有少數從業人員為學習啤酒專業與受過專業培訓,精釀啤酒行業如要健康發展,人員培訓必不可少。
也有業內人士直言不看好國內大酒廠做精釀啤酒。“像巨頭百威,為什么沒有自己做精釀而是去收購?按國際上的精釀生產標準與慣例,大酒廠來做精釀從“DNA”上就不太適合,相信未來雙方會回歸到各自的市場。”
“大啤酒廠做的精釀那不叫精釀”,另一位熟悉精釀啤酒的業內人士陳京(化名)認為。
“是精釀啤酒就不會出現巨頭。”酒類營銷專家方剛表示,精釀最大的特點是個性化,巨頭背后一定要有資本,資本的目的是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是精釀就不會產生大的巨頭。
高大師精釀啤酒創始人高巖則持相反的態度,“中國有可能會出現精釀啤酒巨頭”,高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精釀啤酒這個詞就是國內精釀啤酒商所創,通常所說的標準即美國標準,對精釀的要求是規模要小,而實際上中國并沒有以此為基準。
截止目前,中國國家啤酒標準未對精釀啤酒做出明確定義。
而美國釀酒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對精釀啤酒則有準確規范,其一指年產量不超過 600 萬桶(美國啤酒桶大約為 120 升,70.2噸),銷售額市占率低于 3%;其二是指不超過 25%的股份由大型酒精制造企業控制;其三為所釀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精釀啤酒國內發展十年,為何收效甚微?
如今爆紅的“精釀啤酒”,實則經歷了長達20年的蟄伏。
1990年,中國精釀啤酒就已萌芽,運作模式與現今相似,1998年發展達高峰后因原料、技術、設備等因素發展式微, 直至2012年因網絡、新興媒體推廣,才成星火燎原之勢。
而國外啤酒巨頭們早已嗅到商機。
百威英博千億美元收購薩博米勒,喜力集團收購美國第六大酒廠Lagunitas一半的股份,百威英博收購洛杉磯手工精釀啤酒商 Golden Road,比利時督威(Duvel)集團合并火石沃克(Firestone Walker)酒廠,米勒康盛收購射手啤酒(Saint Archer)等,數十起并購案讓精釀啤酒這股熱浪來的更快了。
“中國本土精釀啤酒做的好就那么三十多家,十年來并未增長多少,而在國內市場,你可以看到近1000種進口精釀啤酒”,高巖表示。而據了解,2015年9月,美國精釀啤酒廠超過3400家。
“目前精釀由于規模小而受到政策限制,”陳京直言。國家規定的瓶裝酒廠準入門檻太高,精釀啤酒由于產能小而被拒之門外,而像熊貓、高大師等很多精釀品牌都選擇去找代加工。
據記者查閱《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改委第9號令),對啤酒產業政策有重新規定,即一是“生產能力小于18000瓶/時的啤酒灌裝生產線”屬“限制類”范圍,二是“生產能力12000瓶/時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裝生產線”屬“淘汰類”范圍。
陳京進一步指出,“目前能提供代加工服務的廠家鳳毛麟角,目前只有一家提供的起做量為30噸,另外一家為50噸,其余在上百噸以上。這顯然又過濾了一大批產量僅在千瓶的精釀啤酒商。”
“而國外的精釀啤酒通過衛生檢疫等質檢就可進入國內市場。”陳京強調,而國內甚至有人將精釀廠建在臺灣、越南等地,把酒再賣回中國的現象。”
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啤酒協會已要求改進“18000瓶/時的“產能標準,而發改委暫未批準。
精釀行業問題迭出 亟待規范化
政策限制是客觀因素,國內精釀啤酒市場的問題,不乏內因。
本土精釀銷售渠道乏力,經銷商“更寵”進口精釀啤酒。
陳京表示,國內做的比較好的三十多家精釀中只有少數品牌在全國范圍內能流通,其他很多產量小的啤酒屋,都只有即飲渠道。
隨著角鯊頭、釀酒狗、STONE等諸多優質進口精釀啤酒被引進國內,越來越多國內經銷商看到了商機,進口精釀的品質優良加之獲得國外精釀酒廠代理較為容易,賺錢能力更強,許多經銷商相比于本土精釀,更傾向于代理進口精釀啤酒。
周廣田還認為,“現在設備制造商迎來了巨大的商機,有些甚至比做精釀啤酒更為賺錢”,目前產業鏈配套并不完善。同時崔博士表示,目前國內精釀啤酒商多進口歐洲、澳洲和美國的優質啤酒花、麥芽和酵母等釀酒材料,國內上游供應商較少。
潘丁浩對此態度樂觀,“現在市場對釀酒材料的需求量還沒那么大,未來還依賴國外供應商或許會制約行業發展,不過,國內上游的啤酒花、麥芽等供應商也在不斷進步”。
此外,周廣田認為,”很多外行從事精釀行業,進來以后都忙著投資,但做精釀更應關注產品質量與特色。”他指出,精釀里面很少有學習啤酒專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而受過良好培訓人員的多在啤酒大廠。
精釀市場日益熱鬧,行業模仿跟風行為也日漸增長。
精釀啤酒行業的規范化,離不開市場,更需要國家政府的力量。崔博士指出,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來規范,例如依托中國酒業協會成立專業的中國精釀啤酒協會,從行業角度來調控、指導,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管理經驗;再有,依托各地食藥局加強對精釀啤酒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和致病菌檢測等。
周廣田認為,未來一兩年會出現比較專業的精釀啤酒協會,精釀啤酒行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以前的限制性因素也會逐漸松動和減少,政府也會關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