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大省,往往是人口大省,前些年多指河南、山東,這些年又增加了廣東、江蘇。如今這些省份,均成為老牌名酒、醬酒新銳的“心頭好”,時常來喝酒大省“尋找商機”,極大的壓縮了當地酒企的生存空間。
從業者們時常從品牌力、產品力甚至營銷力等“舊視角”去考慮喝酒大省的品牌們不敵名酒、醬酒,卻很少從“新視角”來分析問題,屢嘗敗績。喝酒大省曾經的“法寶”是如何“失靈”的呢?
豪飲的低度,被溫柔的小杯“打敗”。喝酒大省,消費量的支撐是人口基數大、人均飲酒量大。人均飲酒量大的前提,往往是商務宴請“規矩多”,比如分為主陪、副陪甚至三陪、四陪,而且飲酒杯多為二兩半甚至三兩三。參加這樣的商務宴請,沒有半斤酒量根本無法接招,所以商務宴請多選用低度的白酒。
伴隨著消費者飲用高度酒的意愿增強,分酒器、小杯成為大多數商務宴請的標配,也就意味著豪飲的“海量”被小杯的“多頻”取代。再加上老牌名酒、醬酒新銳的主力產品多為53°、52°,進一步推動了商務宴請的“小杯化”。
淡雅的口感,被馥郁的味覺“取代”。飯桌上。伴隨著川菜的崛起,麻辣口味的威力盡顯,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愛上“麻辣”的味道。愛上川菜的人,很難再回到魯菜、豫菜的賽道,這就是“刺激口味”對消費者味蕾的“侵占”。與飯菜相比,酒局更為殘酷,畢竟參與者時常有選擇菜品的權力,卻無選擇酒品的權力。
以醬香型與濃香型為例,醬香酒的香味是“四高一低一多”,即“酸高、醇高、醛酮高、氨基酸高,酯低、含氮化合物多”,而濃香型酒的香味特征與之恰恰相反,是“四低一高一少”,即“酸低、醇低、醛酮低、氨基酸低,酯高、含氮化合物少”。 二者相比,前者屬于“馥郁口味”,后者屬于“輕口味”,也就代表著“濃醬之爭”正在商務宴請中不斷上演。濃香型白酒想要保住“王者”之位,就需要在商務宴請的“話語權”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升級的紅利,被名酒的副牌“獲得”。2016年以來,消費市場上開始出現人均飲酒量/人均飲酒頻次下滑的現象,再加上適齡飲酒人口數量的下滑,“品牌更大、品質更好、價格更貴”的品牌白酒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倒逼酒企進行“產品升級”。2020年以來,伴隨著疫情的常態化,進一步加劇了“人均飲酒頻次”的下滑,也進一步推進了“消費升級”的快速到來。
在中高端產品的選擇上,老牌名酒、醬酒新銳擁有天然的優勢,在中低端產品的選擇上,名酒的副牌/系列產品又得到消費者青睞。 由此可見,喝酒大省的“護城河”正在潰敗,留給喝酒大省本土酒企的時間不多了。(原標題:歐陽千里:喝酒大省的護城河正在“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