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制造2025》,我們發現,其中提到了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發展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同時要實現“衣食行”等方面的生產智能化。其中,就包括輕工、食品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對酒業來說,無疑要實現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相結合,推動整個行業的脫胎換骨、騰籠換鳥,構建對市場變化和多層次需求的快速精準反應機制,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從國際競爭大格局和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看,“兩化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亟待引起每個酒類產銷企業的重視,任何“與己無關、離我太遠”的想法都是危險的。
誠如古人所言: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善用勢者可得天下。
亦如有識之士所講:“任何企業都可以找最強的競爭對手打,但是有一個對手是打不過的,那就是趨勢……它會積蓄力量于無形,最后突然爆發出雪崩效應。任何不愿意改變的力量都會在雪崩面前被毀滅”。
“兩化融合”要有新舉措
酒業的“兩化融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其具體內容即可知曉。
“互聯網+”就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它是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
智能化則是指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行業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匯集而成的針對某一個方面的應用。
如果把電氣化稱為工業2.0版,把自動化稱為工業3.0版,而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網絡信息化則可以稱為工業4.0版。以此為標準來衡量酒業特別是白酒業等諸多企業,究竟屬于哪個階段真是令人難以判斷。
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唯有奮起直追才有希望。酒業特別是不少大中型酒企在“兩化融合”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不應滿足仍需繼續努力。
翻看《中國制造2025》,其在宏觀層面指出,在國家層面推進信息化和工業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化深度融合的發展規劃。
“兩化融合”沒有標準的模板和現成的模式可循,中國酒業協會需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制定具有本行業特色的發展規劃。于酒企而言,就要量體裁衣,根據自身發展階段和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規劃是指向標,起到了提綱挈領作用。要有動力引領,規劃才能落地。單靠外力推一推才動一動的做事方式,要不得。
“兩化融合”應成為酒企的內生動力,酒企應通過全方位的改革創新,強化自我追求,勇于自我革命,激發內生動力,建立新體系、新制度,以調控新思路培育增長新動力。
中國出現不了百年企業,緣于制度的朝令夕改,缺乏持續性和創新性。而《中國制造2025》涉及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酒企實現“兩化融合”也不是三、五年就能辦成的事,需要企業橫下一條心,克服短期行為,一代接一代地不懈奮斗才有可能成功。故此,酒企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確保“兩化融合”的延續性,使決策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另外,實現“兩化融合”不能滿足于掛在嘴上、貼在墻上、寫在紙上,而是要有人、財、物的真實投入,要有產、學、研的有機結合,這就牽涉到人才培養、資金籌措、物資調度、上下溝通、內外協調、責任擔當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及時、全面、妥善解決。
在任何時間,質量都是企業決勝市場的法寶。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實踐說明,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也無論變化如何劇烈,都無法阻擋酒業前進的步伐而只能改變前進的速度,真正能把酒業打翻在地的人就是酒業自身,真正能把酒業打翻在地的東西就是一個——產品質量。
高質量是酒業強大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酒業實現“兩化融合”必須始終把握的核心目標。
質量無保障,一切全泡湯。
酒業必須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通過“兩化融合”提高產品質量并保障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讓中國的酒類產品成為世人信賴和贊美的“中國名片”。
當然,政策支持不可或缺。
無疑,落實《中國制造2025》需要舉國之力,需要政府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為酒企實現“兩化融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當務之急是調整國家對白酒業的產業政策,取消白酒的從量消費稅,降低其他酒種的從量或從價消費稅,實行“放水養魚”的政策取向。
酒業實現“兩化融合”的關鍵在人,人的關鍵在思想是否解放、創新是否到位。
如何把酒類傳統釀造技藝與信息化、智能化有機有效結合,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生產模式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點。
在保留必要的眼觀、手摸、鼻聞、口嘗等釀造、品評技藝的同時,大力推進“行業裝備數字化、生產工藝智能化、過程控制自動化、追溯體系信息化、數據分析自控化”及 “微機勾調”等,以提高生產、管理的精準度、敏感度,這是需要酒業不斷探索的問題。
據報道, 近日經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等部委審批,《中國白酒傳統固態發酵范式連續式智能化發酵質量安全能力提升項目》在浙江致中和實業有限公司技改項目中應用,列入工信部《白酒行業轉型升級重點研究方向》課題專項。
項目負責人表示,中國白酒傳統釀造范式的智能化水平將推動中國白酒行業的整體發展,現在正在思考《實現3D打印中國白酒風味質量安全的產品技術體系研究》。應該說,這為酒業實現“兩化融合”開了好頭。
“兩化融合”需要新視野
酒業實現“兩化融合”需要破解的一個難題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當前突出的問題是酒類電商對傳統廠商和傳統渠道經銷商的沖擊,且矛盾有擴大之勢。要化解積怨,需要各方具有新視野、新思路。
首先要看到:酒業實現“兩化融合”就是要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而不是單打獨斗、惡性競爭的產業模式。酒業的互聯網化不僅涉及到產銷方式而且涉及到人的思維方式,即人要有“開放、協作、分享、共贏”的互聯網精神。 “兩化融合”需要酒業從業人員具有寬廣胸懷和長遠眼光,不能只見物不見人、只見錢不見義、只見招數不見法律。
其次要看到:合則兩利,斗則兩傷。
酒類傳統廠商要反思電商白酒銷售額為什么在2014年比2013年增長80%,從中感悟互聯網的威力;電商則應反思自身銷售額為何在2014年只占白酒銷售額的2.47%,從中反省自身的不足。
再次要看到:酒類生產廠家、傳統經銷商、新興電商能否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自律又有他律、既相互發展又相互滲透,是酒業“兩化融合”能否成功的標志之一。
《“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要達到的主要任務是,在電子商務進農村進中小城市進社區、線上線下融合互動、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打造安全高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流通產業升級版,實現流通方式的不斷創新、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流通環境的進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加強電子商務監測體系建設,大力打擊侵權售假行為。
這些對擴大酒類產品的銷售范圍、提升酒類品牌的影響力、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酒業的“兩化融合”,無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