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清末的時候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結結實實的鬧了一把,最后洋人沒有滅掉幾個,倒是滅掉不少“信教的清人”,大概其中的邏輯就是既然洋教是洋人信,那么信洋教的人都是洋人,于是一幫“清人”由于拜了上帝連人種都被變了。這一出鬧劇的荒誕之處就是在當時“扶清滅洋”是個大趨勢,是政府倡導的“主流”,于是在這種天然倫理的保護下,做出怎么樣的事情都是不為過的。
時間過去了一百好幾十年,從目前看來,中國人除了失了大片的國土引得幾個“憤青們”深夜“疾首痛哭”,里子里卻依然是那個“扶清滅洋”的“清人”,雖然面子上中國人早已由“清人”成了“國人”。
前幾天,6 月6日,正好是星期6,在這個如此吉利的日子里,一只貓帶著一群喝醉酒的家禽開了一個“莊重而順利”的會,準備建一個叫“酒類電商誠信聯盟”的農場。
貓表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你們家禽以前都是散養,投入高,產出還低,不符合節約型社會化生產的需要,現在國家提倡“互聯網+”,咱們響應國家號召來建個農場,開始圈養,這樣不僅成熟期短,出欄率還高,最重要的是,你們不用自己找賣家,我統一銷售。于是家禽們一想到以后不用風餐露宿酒可以安安穩穩的賺錢,樂呵呵的嘴都合不攏。
這個故事聊到這里其實是圓滿的,起碼是看上去挺順利的。
天貓這次打出“溯源”、“破損包賠”和“次日達”的概念,說句真心話,還真心不錯,解決了消費者“保真”和“物流”的痛點,但是以上也僅僅是天貓的出發點,對于中國酒水而言,卻永遠不會是看上去那么美。
首先是天貓本身作為中國最核心B2C平臺,起先的定位是區別“淘寶商城”(這可不是“淘寶網”),其次是通過高門檻解決淘寶假貨泛濫與消費者品牌識別的問題,從網銷的角度來說,天貓的優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相較于服裝、電器與零售類,作為食品類的中國酒水是否具備在天貓開展大規模營銷(抱團?)的條件呢?
竊以為,天貓坐擁知名品牌資源與社會大流量的優勢的背景下,其實依然是在價格范圍內的不斷拓展,通過品類的不斷內部清洗企圖達到品牌含金量的提升,簡化消費者的選擇難度,此特征顯然與中國酒水明顯的階梯型分布特征(無論是品牌還是價格)相沖突。中國酒水即使是茅五瀘洋,可以說在全國范圍內也很難進行統一的價格體系管控,因此線上價格優勢不僅不是酒水網絡化的優勢,甚至可能是產生最大內耗成本的因素。
同時中國酒水在品牌層面依然存在著大量的消費誤區(從酒水的品牌與副品牌可見一斑),消費者在酒水選擇時自然是能夠信任天貓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但是中國酒企能否適應天貓的平臺化運作方式,同時天貓能否與酒企針對(專供/普品)提出相應的識別,這不僅僅是一個二維碼能夠解決的,而是大量后天與前臺的銜接與傳播工作。
其次是中國酒水自身內部繁雜的酒體特征傳播與認知并非是單向的,中國酒的精妙之處在于給與消費者的體驗,而不同的消費場景與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其實都會影響這一認知,一旦在消費者層面無法得到有效而系統的傳達,那么將會是天貓與酒水品牌背書的摧毀,而恰恰中國酒水在消費者教育層面(無論是品牌歷史還是產品體驗)又最是欠缺!
自然“互聯網+”是個大家都在熱議的話題,也不可否認進軍互聯網是中國酒水轉型的必然選擇,但是,當千瘡百孔的中國酒水在沒有做好品牌形象、組織體系、人力資源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的前提下進軍天貓更多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甚至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而艱難的背后一定是隱患叢生,且看這幾家參會者經營品類就可想而知,人心隔肚皮,中國白酒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的背景下,天貓也就是一個旁觀者。
正如“扶清滅洋”一樣,有時看似大趨勢的東西,只要根本“人”的問題沒有解決,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弊大于利。洋河是在互聯網的路上賣了點酒,又有誰知洋河花了多少錢呢?又有幾個能有洋河的資源優勢呢?這一切一切的未知都給中國酒水的互聯網之路蒙上深深的陰影。
擁抱互聯網,允許試錯的存在,但是,絕不對不能把試錯當成想當然的理由,因為,它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而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