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葡萄酒專家眼里,中國偌大的葡萄酒產區中總有些出類拔萃的潛力產區有望成為如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一樣的國際知名酒業地標,中國諸多產區在地理優勢上有著不輸于國外產區的亮點。近年來隨著葡萄酒需求的增加,國內產區企業也在加大力度進行新的推廣。
相比于中國白酒的產區劃分,國產葡萄酒更有屬于自己的聲音。有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與之不成正比的則是,2016年國產葡萄酒年產量為113.7萬千升,同比下降2.1%。這組數據無疑令市場與行業心痛,中國葡萄酒究竟差在哪里?
從張騫出使西域至今兩千年來,國人對葡萄酒依舊存在很大的認知問題,認為國產葡萄酒的檔次與質量都不及瓶身上滿是洋文的產品。不信任的同時,也催生了中國葡萄酒自強的邁進。“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論在200年后同樣適用于國產葡萄酒的“奮斗”。但如今的中國葡萄酒更學會包容,學會虛心進取。
中國式的產區概念
對于中國這個年輕的釀酒國而言,真正形成產區概念不過短短30年。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煙臺產區為先導,繼而河北的昌黎和沙城以及以通化為代表的東北產區陸續進入大眾視野;90年代以后,新疆產區、河西走廊、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也開始崛起;90年代末,作為扶貧開發計劃的一部分,云南亦成為中國葡萄酒產區的一股新勢力。而今只要翻看中國版圖,從膠州半島至河北、東北,再一路往西去往寧夏、新疆,繼而向南直至滇藏高原,大大小小十幾處產區的星星之火已經漸成燎原之勢。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幅員遼闊的國土也就注定路中國地域上可以分布各類葡萄與產酒地,而這些產區又在自己的演變中逐漸拆分與整合。
在葡萄酒專家眼里,中國偌大的葡萄酒產區中總有些出類拔萃的潛力產區將來有望成為如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一樣的國際知名酒業地標。而帶著這樣的美好愿景,包括國際著名酒評人杰西斯.羅賓遜、米歇爾.貝旦,以及白馬酒莊和伊甘酒莊莊主皮埃爾.勒頓在內一眾葡萄酒專業人士都在近兩年興致勃勃地踏上中國葡萄酒產區。考察的結果也相當令人興奮,中國諸多產區在地理優勢上有著不輸于國外產區的亮點。近年來隨著葡萄酒需求的增加,國內產區的企業也在加大力度進行新的推廣。
產區的“各抒己見”
30年的時間,國內主要產區的劃分已經日漸清晰,國內有關葡萄酒釀造與種植的書籍也大多固化下來。然而,相對于歐美葡萄酒生產國的面積狹小,中國豐富多樣的地理環境與風土決定了國內葡萄酒產區風土的多樣性遠大于歐洲,這也就使得產區劃分遠不像西方那樣簡單。多樣性與獨特性始終是行業專家們必須考慮的問題,而機會也正孕育其中。
大產區中的“小動作”
誕生中國第一瓶干型葡萄酒的昌黎,可謂是中國最老的產區之一,諸多中國葡萄酒知名品牌與葡萄種植地也匯聚于此,但一直以來,這些企業的名號更高于產區名稱,而造成這樣原因的只有一點,就是因為產區概念的不完善。例如作為同緯度同地域的河北盧龍在葡萄酒的釀制上有著自己的優勢,名氣卻輸于企業。
這就造成消費者拿起一瓶葡萄酒,無法從它的產地背書上找到任何優勢。逐漸認識到問題的根本性后,作為傳統產區的昌黎與盧龍進行了整合推廣,“秦皇島葡萄酒節”因此應運而生。以地理為劃分標識,當地政府出面牽頭,令產區概念通過官方的聲音逐漸被消費者熟悉。《中國酒業》記者曾多次參加秦皇島政府舉辦的產區活動,也漸漸感受到消費者對曾經品牌的追捧,和對產區的熱愛與信任。
秦皇島地區的亮點在于葡萄種植與加工釀造上,每家企業的推廣都獲得政府給予的幫助。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秦皇島產區有針對性的做了一系列“愛上秦皇島”的葡萄產區推介活動。秦皇島葡萄與葡萄酒管委局的董主任表示:在推廣上,政府作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企業可以打著產區的旗幟進行推廣,這一方面規束了企業的產區認知形成榮辱一體,同時也因為產區名氣,成就企業發展的優勢。未來秦皇島產區概念的提出還會加大力度,同時秦皇島下屬的小產區概念。例如昌黎產區、盧龍產區、柳河河谷等區域認知,也會通過不停的辦活動而推廣。但這一切活動,都會掛著‘愛上秦皇島’這一概念,由企業申請,產區管委局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