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這些動作釋放了哪些信號?
通過茅五洋瀘等酒企的動作,并收到良好效果看來,淡季之時,更適合于企業進行戰略戰術的調整。一方面是通過調整,為旺季做準備;另一方面是由于淡季進行調整,對銷售影響較小。當熱,其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含義。
上述企業都是圍繞產品、價格和營銷進行,這三方面也是酒類企業始終不變的三條紅線。
信號1 市場競爭焦點向核心產品靠攏
白酒行業產品泛濫,嚴重影響了白酒的形象,且大大降低了品牌的競爭力。為此,白酒企業紛紛行動,樹立核心產品戰略。茅臺揮舞手術刀,對開發產品進行了大量“瘦身”,最后僅剩下60支嫡系。在前年和去年,瀘州老窖也在做同樣的事情,縮減了成百上千的產品。
相關專業人士表示,砍產品使企業資源聚焦與整合,在主力產品上發力。清晰的產品線更加有利于企業的戰略發展和形象塑造。
信號2 圍繞核心產品價格體系建設是名酒短期內工作重心
價格是產品價值的體現,產品價格的高低是品牌力和行業地位的表現。一線白酒企業紛紛整頓市場,提升價格,是為了樹立價格標桿,體現自身品牌的價值。此外,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提升出廠價,還是為了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使出廠價和批發價有科學合理的價差,讓經銷商有錢賺。如今茅臺的價格體系已形成,其他白酒企業也緊隨其后。
信號3 白酒營銷工作轉向精細化越來越迫切
粗放型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白酒行業發展,白酒的管理營銷已經越來越精細化。以五糧液為例,昨日在宜賓召開的五糧液運營商工作會議,李曙光的“歡迎回家”感動了現場的經銷商,會議還針對各省情況進行圓桌探討市場運作等。此前,李曙光上任后不久給經銷商的感謝信被多方深度解讀,新型的廠商關系是企業精細化管理之一。隨著龍頭酒企不斷探索新的營銷方式,白酒行業的發展也將越來越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