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營銷廣告,位于日本東京市郊的一家冰淇淋公司高層領導與部分生產工人站在工廠前,伴隨著輕柔的民謠一起鞠躬道歉。這家公司為什么要做一則這樣的“道歉廣告”?原因很簡單,他們將旗下一款銷售30年,售價為60日元(約合人民幣3.6元)的低端產品漲價10日元,(約合人民幣0.6元)。這款雪糕每年銷售大概5億支,消費者大部分是兒童。提升10日元的售價,也就意味著,增加了目標消費者——那些靠零用錢花銷的兒童的消費壓力。所以年近半百的企業社長鞠躬向這些小消費者們致歉,希望得到他們的諒解并繼續關注這個產品。
其實雪糕提價這件事不光在日本,近日就有北京消費者熟知的雙棒雪糕要提價到8元的消息。在人工成本增加,市場同質化競爭壓力突出的當下,雙棒這樣的漲價,多少讓從小吃這款產品長大的本地消費者難以接受。筆者的好多小伙伴高呼“連雙棒都要吃不起了”、“僅僅是換包裝就漲價,我吃的又不是包裝?”雖然雙棒的生產者也表示,自己的產品漲價是處于多方社會調研后的結果,漲價的同時也將增改自己產品的配方與包裝,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但是說是一回事,接受又是一回事,因為在大眾心目中,雙棒就是那個淡黃色的奶冰雪糕,它的成本再高,也只有水、奶、糖等等…
“奢侈品貴是一回事,但如果連便宜的東西也不再便宜了,那我為什么不去選擇原本就是這個價位的高端產品?”提出這樣觀點的是一些日本消費者。所以,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消費者,以價格衡量價值的事情還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消費者更直接關心的是,漲價將會使得他們花費更多的金錢獲得原本低價的產品?梢姡瑵q價這事,在消費者心目中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方面是連雪糕漲個塊八毛都吵得沸沸揚揚的消費者,一方面是喜迎行業回暖漲價的中國白酒行業,沒錯,白酒也在忙漲價,而且還是自上而下的“總動員”。有行業聲音認為,這樣的漲價背后,是白酒行業回暖的表現,因為市場需求了,所以才漲價。這樣的想法不無道理,可是我們退回文章開始所說,一個漲價10日元的雪糕企業還在日本掀起話題,在這樣的市場接受力下,白酒企業的漲價在筆者看來,并非明智之舉。
近日筆者也從企業了解到一些漲價的想法。一位企業人士表示,自己的單品提價是順應市場所需,一些原本價格于自己的的大單品都比自己的產品貴了,自己沒有理由不去漲價。這樣的結論給筆者直觀的感受就是,漲價只是為了“跟風”,如果企業保持價格不變就會out,就會不再被關注,白酒漲價變成了企業之間相互攀比市場價值,要面子的事情。且不說酒行業是否已經回暖到可以提價的階段,在筆者看來,原本走量的中低端白酒產品它們的市場基礎消費人群恰恰是那些對塊八毛的市場漲價非常敏感的人。他們不在乎你聘請了哪位形象代言人,也不在乎你的包裝工藝源于哪里,他們在乎的是,如何用“價廉”買到“物美”的產品。所以中低端白酒也跟隨著這次漲價風進行大單品的漲價,而且這樣的突然,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像是一種“背叛”。
拋去“斤斤計較”的消費小心理,白酒的此番漲價,筆者不很看好的另一個原因,還是因為整個大環境的當下。以酒駕嚴罰與消費者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來說,白酒在國人酒桌上作為社交產品的屬性正在弱化,與此同時消費者的飲酒習慣也正在發生轉變,飲酒更趨于健康合理,趨于低酒精攝入的他們的需求并未得到市場的正面解決,絕大多數的白酒企業仍生產的一成不變。同時,白酒提價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起價。在龍頭企業業績普遍增長的形勢下,為行業向暖宣傳在情理之中,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行業深度調整背后,白酒市場的價值挖掘的新增長點在哪里,筆者認為,絕非漲價這一個方向。
作為中國酒水的“顏值”擔當,白酒理應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傳承,在當下與各種快消飲品的競爭中,如何堅定的走下去,做好市場及其正確的模式建設。這些建設絕非“表面工程”,只有自內而外的成長,才能贏得更好的市場環境與消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