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以啤酒文化為傲,但普通德國人到底對啤酒懂得多少呢?去年K&A品牌調查公司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有76%的消費者表示在購買啤酒時、按照《純凈法》釀造的“純度保證”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經過不斷修訂,如今的消費者大多并不清楚按照《純凈法》規定、“純正啤酒”應該包含哪幾種原料。
事實上,追根溯源起來,《純凈法》的初衷本來也跟維護啤酒的“純正性”八竿子打不著。法令中之所以規定了大麥而非小麥作為啤酒原料”之一,只是因為小麥是用來做面包的重要原料,為了避免兩個行業搶奪資源,才特意指定。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曾頒布過制造小麥啤酒特許令。1551年,《純凈法》中原料的內涵已經有了擴充,酵母和月桂樹葉被允許添加其中。
甚至,《純凈法》本來就不叫“純凈法”,這個叫法是1918年才被一個巴伐利亞州議員首創,從此才流行開來。
上世紀80年代,在建立歐洲共同市場時,因為擔心并不把《純凈法》當回事的進口啤酒沖擊德國啤酒市場,德國人試圖在本國實施禁令,禁止其他歐盟國家生產的添加額外成分的啤酒使用“啤酒”的名號,其他國家當然不干。1987年,歐洲法院裁定說,德國政府關于啤酒中添加劑有害健康的說法并不成立,畢竟,外國啤酒中的這些添加劑在其他德國食品中廣泛存在。
如今,在德國市場上,符合歐盟食品安全標準的進口啤酒中允許添加十幾種色素與乳化劑,只是德國人仍會習慣性選擇“按《純凈法》釀造”的德國傳統啤酒。
毋庸諱言,德國釀酒商抱著《純凈法》不放的動機無非是行業利益。盡管德國啤酒消耗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這個產業每年仍有著總值80億歐元的銷售收入,提供3萬個就業崗位。
還有些事實,是德國“純正啤酒”擁護者們不愿向公眾明言的,比如,德國最著名的啤酒品牌如貝克啤酒、德國教士啤酒,實際上已被比利時啤酒業巨頭百威英博公司收購;以生產皮爾森啤酒聞名的老牌釀酒廠拉德貝格啤酒公司,它旗下也有西班牙啤酒品牌埃斯特雷利亞,它的成分表包括稻米、玉米和鎮靜劑E405。這就是德國啤酒行業一向深惡痛絕的所謂“化工啤酒”。
不再帶著鐐銬跳舞?
《純凈法》的權威地位遭遇工業化生產的挑戰,同時阻礙創新,德國釀酒業不是沒有危機感,他們也在尋找出路。巴伐利亞釀造者協會2015年12月召開會議,通過一項支持“修訂純凈法”的決議,此舉是為了給那些添加了《純凈法》規定之外的天然成分的啤酒給予合法身份。
這個決議來自《純凈法》的出生地巴伐利亞,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假如能夠脫離《純凈法》的束縛,做啤酒品牌營銷的人士應該最高興。為了給一種只含四種原料的產品變著花樣做廣告,各品牌的營銷人員已經發揮了自己想象力的極致。比如,弗倫斯堡皮爾森啤酒宣稱自己采用“海岸大麥”,而克龍巴赫啤酒則號稱用“山泉水”當原料,還為此注冊了商標,按《明鏡周刊》的說法,這些說法不過是噱頭罷了。連克龍巴赫啤酒廠自己也曾承認,“山泉水”根本子虛烏有,它的水源來自羅特哈爾山腳下的40口井。
另一方面,創新以小眾化的方式在進行。
格茨·施泰因勒來自巴伐利亞坎巴釀酒廠,這家釀酒廠曾得到“年代手工啤酒釀造廠”的榮譽稱號,開發了50多種啤酒。前年某一天,食品行業監督員到訪,宣布取締該廠的一款“牛奶世濤”啤酒。這是一款英式啤酒,添加了乳糖,施泰因勒把它叫作“混合啤酒飲料”,但這在食品監督員那里也過不了關,對方認為這個名稱有誤導之嫌,不許施泰因勒把它當作啤酒售賣,廠子里的“牛奶世濤”全部被銷毀了。施泰因勒的廠子里還有一款“咖啡波特”啤酒,可能也會面臨被取締的命運。
施泰因勒說,按照法律,他可以在鄰近的奧地利境內生產“牛奶世濤”,再進口到德國,但只要在巴伐利亞州,他就不能自己釀造這種啤酒,因為這個地區奉行最嚴格的《純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