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國內白酒漲聲不斷。1月,劍南春旗下水晶劍南春和東方紅出廠價分別上調到40元和60元;2月,洋河將旗下拳頭單品海之藍、天之藍的出廠價分別上調2元、4元。
現象:銷售淡季 漲價旺季
3月,五糧液核心大單品普五的出廠價從659元調高至679元,而且年內有可能繼續上調;4月12日,古井獻禮版每瓶提價1元,年份原漿5每瓶提價3元,年份原漿8和16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漲;4月中下旬,酒鬼酒50度、紅壇和內參酒系列每瓶出廠價上調5%-10%。
5月初,瀘州老窖調高1573系列超高端產品中國品味,國窖1573經典裝或隨之提價15%左右;幾乎同時,牛欄山將旗下核心產品42度500ml陳釀每瓶上調1元;5月10日,口子6出廠價和零售價每瓶各上調10元;5月14日,宣酒發布提價通知,自5月26日起出廠價每瓶提高5元,并要求各銷售網點零售價格每瓶不得低于70元。
雖然茅臺此次沒有直接宣布提價,但其銷售公司總經理馬玉鵬曾表示,茅臺酒存貨量與市場銷量基本持平,而下半年銷售公司計劃指標不會超過8000噸。此番言論被業內解讀為是為下一步提價做鋪墊。另據媒體報道,山西汾酒青花20的發票執行價基本每瓶上漲了10元……白酒漲價儼然成了一種“潮流”。
從上述資料不難看出,1、2月屬于春節銷售旺季,漲價之舉可以理解,但“漲聲最熱烈”的時段卻出現在了3月以后,特別是正值銷售淡季的5月,眾多酒企此時扎堆提價,反倒一時讓人摸不著頭腦。
那么,此番提價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輪漲價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漲價后又將可能帶來怎樣的后果?筆者將和你共同探討,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高端酒:防止產品倒掛 強化品牌價值
筆者認為,白酒消費淡季,知名品牌高端酒實施漲價策略(有的甚至以控制發貨量配合漲價),可以給外界傳遞出“產能有限”的猜測,從而強化消費者和經銷商“物以稀為貴”的認知,進而達到“奇貨可居”的目的。
從這個層面講,高端酒漲價主要是為了穩定庫存,防止渠道商低價傾銷,盡量減少產品倒掛現象。“控量保價”、“饑餓營銷”是高端白酒廠家面向經銷商采用的常用策略。
另外,高端酒一直存在著品牌優勢,漲價是體現其品牌價值、強化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茅臺、五糧液等高端酒一直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對高端白酒市場而言,價格并不是購買的決定性因素,當其他高端酒提價,某一品牌不提價時,可能被認為不夠“高端”,反而影響銷量。
從這一角度分析,漲價是保持其“高端”的需要,高端白酒承載的“公關”、“面子”功能和“買的不喝,喝的不買”的普遍現狀,往往讓消費對象“只買最貴的”。因此,高端酒適度漲價不但不會影響其銷售,相反還會強化其品牌,提升其逼格。
還有,高端白酒普遍存在較長的釀造周期,其中釀造周期最長的茅臺酒需要5年,較長的釀造周期決定了其特殊的價值。提價之后,即使因為其他因素導致銷量下滑,因為“酒越陳越香”的特性,也不會帶來損失,年份酒反而可帶來增值。
中低端酒:填充價格空位 應對稅改可能
高端白酒價格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 500 元以下價格帶的競爭狀態,為中低端白酒空出更多的提價空間,區域性龍頭提價,競品會隨之提價。
高檔白酒資源稀缺,受產地不可復制的因素影響,產量無法快速擴張,其定位偏向于奢侈品,已經遠非普通消費者所能承受。而中低檔白酒定位于必需品,消費者對其價格的敏感性較高,隨著高端白酒價格調整,水漲船高,恰好給中低端白酒提供了一個填充價格空位的良機,中低檔白酒在采取更優惠的措施保住自己固有的市場份額同時,適當上浮價格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另外,隨著“營改增”在今年5月1日的全面實施,白酒消費稅的改革箭在弦上,酒類行業的消費稅征收方式有望在今年調整完成,中國酒協與國務院研究中心已就調整方案上報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等多個部委參考。
據了解,此次調整的思路是將白酒消費稅的征收環節從以往的生產或進口環節,轉為向批發或零售環節。聯想2009年白酒消費稅調整曾引起的白酒行業震動,此番白酒企業扎堆漲價以應對稅費改革,從而達到反避稅目的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話說回來,中低端白酒品牌競爭激烈、消費者消費更趨理性、中低端白酒同質化嚴重等突出問題存在,不少中低端白酒酒企此番漲價或多或少有跟風因素存在,這也為這些企業提價后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結語
總之,中高端白酒近幾年來頻頻漲價背后,并不是因為糧價等成本因素的上漲,漲價反而進一步提升了這些酒企的盈利空間。當高端白酒成為稀缺品,并且對于多數買家來說,是不用花自己的錢去購買的稀缺品時,提價便成為一種必然。
而中低端白酒及區域性白酒,在品牌不穩固、市場不穩定的時候,筆者建議還是不要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