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國內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和國外進口葡萄酒不斷增加等重要因素影響,中國葡萄酒行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產業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如何進行變革調整,推進中國葡萄酒產業轉型升級,使中國葡萄酒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為國家經濟建設創造更多效益,成為中國葡萄酒行業各界人士不斷探尋解決的重要課題。
1. 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葡萄酒產業當前面臨困境的深層次誘因,實際上是我國葡萄酒產業在這些年快速發展過程中忽視了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從原料種植、生產流通和產業管理等全產業鏈均出現了認知偏差,偏離了核心主流價值觀,這些問題在政策、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不斷發酵,對產業造成了巨大傷害。本文從產業定位、原料基地、產品結構、市場推廣、文化建設以及管理體系等方面,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
1.1 產業定位不清,行業發展空間受限。
這里說的產業定位,是對葡萄酒產業的綜合優勢、獨特風格、運行特點和發展潛力的認知。很多產區政府部門也知道,葡萄酒是涉及一、二、三產業的復合型產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富民產業,是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是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文化品位的健康產業?蓪嶋H上,政府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真真正正把葡萄酒產業看作是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企業在實際運營中并沒有切實體現出對農民的重視、對社會的貢獻、對人文的積淀,自然也沒有得到政府實實在在的支持。與國外葡萄酒作為農產品并享受相應農業補貼相比,我國葡萄酒產品為工業品,政府支持少、稅負高、限制多。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認知葡萄酒產業,重新科學定位葡萄酒產業,切切實實把葡萄酒產業作為涉農的戰略產業來對待,從頂層設計上給予支持。
1.2 原料基地重視不夠,產業發展根基不穩。
“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藝”“原料基地是企業第一車間”,這三句話強調的是原料的重要性。企業在傳播的時候也往往把這幾句話作為開篇語,以體現對原料基地的重視。可實際上,很多葡萄酒企業并沒有真正將原料基地建設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性的核心工程來對待,沒有在市場經營收益與基地建設投入之間建立起循環發展機制,更不用說將農民作為企業工人來對待。我國葡萄酒產業快速發展的30多年來,各個產區至今沒有建立自己的特色釀酒葡萄品種園圃,造成的結果是優質原料少、品種適宜適應差,加上進口瓶裝葡萄酒或進口原酒質高價廉,在“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葡萄酒原料受到嚴重威脅,2014年個別地方甚至出現拔葡萄的現象,一些小企業已經采取不種葡萄而靠進口葡萄原酒灌裝生產。長此以往,中國葡萄酒產業必將喪失原料的主動權,甚至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1.3 產品結構不夠合理,個性風格缺失。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土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消費群體需求各異,這原本是我國葡萄酒實現多樣化、個性化最有利的條件。而我國企業在種植上缺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沒有種植能夠表現出區域個性和特點的葡萄品種,在產品風格上也是口感、風味、特點同質化嚴重。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葡萄酒企業幾乎都把產品定位在高端,在高利潤、高附加值產品上投入較多,忽視了面廣、量大的大眾化中低端產品市場。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產、消費國家,都是“金字塔”型產品結構,最大的市場產品都以家庭消費的餐酒為主。我國葡萄酒產品定位高端,在政策與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這種不符合產區的自然條件和消費市場規律的行為,一定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1.4 消費導向缺乏正確認知,性價比嚴重失衡。
性價比是葡萄酒競爭的“利器”。在國內葡萄酒文化和消費意識尚不成熟的背景下,許多消費者認為廣告做得好、價格高、包裝精美的就是好葡萄酒,是高品質的葡萄酒。這種潛意識影響著急功近利的葡萄酒企業們注重宣傳投入,對葡萄酒進行過度包裝、過度廣告、過度營銷,人為增加了葡萄酒的生產成本,這些成本最終全部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這種自然給脆弱的中國葡萄酒產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對一些國產葡萄酒不買賬就很能夠說明問題了。因為在進口酒的沖擊下,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的認知渠道,消費觀念越來越理性。這也是中國葡萄酒在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1.5 文化體系缺乏本土認知,產業發展內涵不足。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目前我們消費者所接觸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外來葡萄酒文化,這種依附于具有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葡萄酒文化,使大多數葡萄酒業內外人士的價值認知是“葡萄酒是舶來品”,而不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中國葡萄酒歷史有幾千年,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深入挖掘、整理與研究,更沒有形成像西方葡萄酒文化那樣的系統體系。當前的葡萄酒市場推廣中,我們基本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亦步亦趨地按照西方葡萄酒文化模式進行推廣。因此,中國亟須建立本土的葡萄酒文化體系,文化教育普及之路任重道遠。
1.6 產業管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建設任重道遠。
與新舊世界葡萄酒國家相比,中國葡萄酒產業在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市場監管等方面還不夠健全,葡萄酒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前幾年一些產區因個別企業造假行為被曝光至今還一蹶不振。在市場經營過程中企業間經;ハ嘣g毀、競爭無序頻頻發生。葡萄酒產業從生產到流通暴露出了許多的隱患,這也在一定意義上打擊了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消費信心。
2. 中國葡萄酒產業經濟的發展前景
葡萄酒屬于健康、營養飲品,葡萄酒產業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這是業內外人士的共識。中國葡萄酒產業現在遭遇到了一定的困境,有投資商和葡萄酒企業對產業發展前景產生了迷茫。其實,這大可不必,中國葡萄酒產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是產業經歷快速發展后進入戰略調整的必然階段。經過戰略調整,讓泡沫破滅,產業回歸理性,然后才能邁向穩健成熟的發展軌道。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規范的經濟秩序和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葡萄酒發展的根基和自信。
2.1 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葡萄酒文化深厚、博大精深。河南舞陽的考古發現,將葡萄酒歷史推至大約距今9000年前;《詩經》中有很多葡萄與葡萄酒方面的詩詞歌賦;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歐亞種葡萄和釀造工藝;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了“葡萄”的健康功效……特別是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在煙臺建立張裕釀酒公司,開創了中國近代葡萄酒工業發展文明史。赤霞珠、蛇龍珠、長相思、瓊瑤漿等釀酒葡萄品種,被賦予了華夏文化屬性。葡萄酒一直是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融入了“仁、義、禮、智、信”的中華葡萄酒文化,人們體驗到的不僅是一種味覺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葡萄酒醇厚芳香的魅力,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與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