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產業自信。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宏觀經濟一直保持著穩健快速的發展勢頭。同樣,30多年來,中國葡萄酒產業在產業規模、產品質量、標準規范以及裝備技術與專業教育上,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我國葡萄酒產量從1978年6.4萬千升到2015年的114萬千升,增長了近20倍;葡萄酒標準管理的框架體系也是從無到有,特別是2008年《葡萄酒》國家標準的強制性實施,中國與國外葡萄酒生產全面接軌;葡萄酒的科技裝備、釀造工藝,幾乎與世界葡萄酒科技發展同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寧夏大學葡萄酒學院和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三所專業的葡萄酒高等教育院校,國內還有十余所高等教育院校設立了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各類社會培訓也是如火如荼,為我國葡萄酒專業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環渤海、東北、西北等一批優秀產區不斷成熟,張裕、長城、威龍、王朝等骨干品牌企業獲得消費者認可,張裕卡斯特酒莊、長城桑干酒莊、戎子酒莊、莫高酒莊等兼具旅游文化功能的葡萄酒莊吸引了游客。中國葡萄酒產業在不斷成長、壯大中展露著迷人的風采。
2.3 市場自信。
中國擁有13億人口,是任何一個葡萄酒國家都不得不重視的巨大葡萄酒市場。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2014年的報告,全球葡萄酒人均消費量為3.32升,其中法國人均42.29升、美國4.08升,而中國葡萄酒人均消費只有1.17升,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縱觀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期,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穩定增長的發展勢頭。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多,人們對葡萄酒的需求將不斷擴大,給中國葡萄酒產業帶來的是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同樣,中國市場帶給世界葡萄酒產業的也將是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美好前景。
3. 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分析
葡萄酒產業作為一個復合型的朝陽產業,我們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而對產業發展失去信心,我們必須客觀理性地剖析問題,科學全面地研判產業趨勢,務實創新地強化內涵發展,調動國家、各級政府和企業等各方面的力量,齊心協力做好中國葡萄酒產業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
3.1 做好產業頂層設計的文章。
葡萄酒是一個有著世界性共同標準和國際認同感的產品,葡萄酒產業是一個最能體現農業產業化的高效生態產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最佳產業之一。葡萄酒產業要在國家層面給予一定的重視,各級政府部門更要對葡萄酒產業進行重新認識準確定位,在產業規劃、政策資金、稅收減免等方面要予以重視和傾斜,切實把葡萄酒產業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富農惠農的大盤子統一謀劃。同時,國家相關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葡萄酒產業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完善葡萄酒生產與流通的監管體系建設,從體制機制上保證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2 做好釀酒葡萄原料基地建設的文章。
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根基是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與管理部門應該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制定出全局的、科學的、合理的葡萄酒產業戰略規劃,加大資金、政策等引導力度,加強標準化、規范化、機械化的釀酒葡萄種植技術研究和建設模式,在提升釀酒葡萄品質和個性風格上下工夫,建設具有明顯各產區特色的釀酒葡萄基地,建立起國際化的優質葡萄基地保障標準體系。
3.3 做好葡萄酒產品結構調整的文章。
中國葡萄酒產品結構調整要在產品多元化和個性化上下工夫。中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不同區域間風土條件各異,消費群體的層次、口味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生產面向大眾的、老百姓能夠消費的起的、性價比高的、個性化的葡萄酒產品,以滿足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對葡萄酒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各葡萄酒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產區葡萄酒的個性研究,結合當地的消費特點與口味,開發適宜的葡萄酒產品。
3.4 做好葡萄酒性價比提升的文章。
中國葡萄酒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提升葡萄酒產品的“性價比”。性價比,即性能價格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指的是產品性能值與價格值之間的比例關系,它能夠反映特定產品的可購買性。其計算公式為:性價比=性能/ 價格。性價比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價格水平上,某產品傳遞或者實現其性能的能力高低。性價比關鍵是這個“性”,即無論是低中端還是高端的葡萄酒,都是相應檔次品質最優、價位最好的葡萄酒。要提升性價比,就必須切實把依附于產品本身的不合理或不應該人為提高的產品成本降下來。如把投入在葡萄酒企業或酒莊本身建設成本降下來,把過度包裝、過度廣告的傳播成本降下來,把流通渠道中間環節層層盤剝的營銷成本降下來,等等。只有從消費者需求考慮,開發具有高度性價比的葡萄酒,不斷探索合作聯盟、團購直銷、酒莊旅游等新的運營模式,葡萄酒企業才會越走越遠。
3.5 做好“中國風格” 塑造的文章。
我們要積極借鑒國外的行業管理和文化傳播模式,加強產區的統一規劃和對外宣傳,加速形成一個個產區的整體概念和特色文化,著力打造中國葡萄酒特色文化,塑造中國葡萄酒風格。各產區政府管理部門或行業組織應該整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引導推動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建立葡萄酒推廣服務平臺,針對目標市場及消費者特點,宣傳推介自己產區的整體形象,從原料基地、產品口感、產品結構、葡萄酒地域文化等各個方面,推介既具有產區自身風格又具各自企業個性的不同種類的葡萄酒產品,合力提高產區葡萄酒的整體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進而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最終形成“中國葡萄酒風格”。
3.6 做好葡萄酒產業人才培養的文章。
“事業興衰,關鍵靠人”,產業發展無論是在興旺時期還是艱苦時期,都需要一批批甘于寂寞、勇于探索的專業人才。目前,國內有三所高校先后成立了專門的葡萄酒學院,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寧夏大學葡萄酒學院和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還有10余所高校也開設了與葡萄酒有關的相關專業。中國葡萄與葡萄酒教育體系雖然在逐步建立,但與當前方興未艾的中國葡萄酒事業相比,國內在人才培養、科研支撐、創新支持、成果轉化和文化傳承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這需要政府、企業進一步加強合作并建立專項資金,真正參與和投入到長期支持葡萄與葡萄酒專業人才教育進程中來,培養出更多的葡萄酒專業技術人才、終端服務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崛起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和科技支撐。
4. 結束語
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前景是美好的、光明的。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桎梏。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到現在也經歷了從無序、失范到有序、規范的曲折歷程,今天的中國葡萄酒企業已經能夠直面困境,思索正確的發展之路。中國葡萄酒企業最需要做的就是以理性、客觀和科學的態度,積極應對挑戰,重塑主流價值,在危機中抓住機遇,在競合中尋求發展,攜手推動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使中國成為真正的世界葡萄酒大國與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