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最近引起全國輿論關注的某藥酒“跨省”事件,都是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里程碑事件,隱去名字倒不是怕他再來一次“跨省”,主要考慮提到這個名字會引起讀者的不適。
單純從品牌營銷的角度來說,該品牌的成名過程可圈可點,成為“蒙派營銷”典范。核心有兩點,一個是品牌故事的編寫,品牌故事本身是一個很神圣的概念過程,但現在基本被貶義了。幾乎婦孺皆知,做品牌真的假的都是在說故事,說真故事的人臉紅,還講不好。能夠把一個略通醫術的商人幾乎要包裝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始人,甚至“中華醫藥瑰寶”,堂而皇之的列入央視“國家品牌計劃”,這不能不說是營銷經典。
順帶來說,很多老百姓還是很信賴“國家品牌計劃”,這個“國家品牌計劃”也僅僅是媒體的一個廣告計劃。這就說到第二點,“善于策劃”廣告敢于大力度投放廣告,并且尤其會選擇媒體,針對中老年影響力尤其大的各地電視臺當地官方報紙,這一點我們不能簡單的歸結為膽子大,歸結為老百姓好騙,而是要看到傳播的至關重要。對于品牌營銷來說,這一點要深入骨髓。哪怕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用在你的產品上的心思“只有一頭發絲”,你沒有擠到用戶心智中,在貨架上沒有機會,在用戶手機里的淘寶京東也沒有機會。
營銷沒有真相,武器本身沒有道義。在我們對這種不負社會責任,違背公民權益以勢壓人,違背“權力謙抑”濫用職權,嗤之以鼻深惡痛絕之時,也要思考“善的商業”如何運用好這些方法和工具。要不就要黯然接受市場競爭,“好產品不一定賣的好”。
谷歌“不作惡”的文化贏得眾多尊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商言商,都沒有問題,問題是“不作惡”。酒水行業從“未成年人保護”到“健康飲酒”從來都是底線,都是高壓線,之后才是如何演繹“柴米油鹽詩酒花”的生活方式,無論紅酒的浪漫,還是啤酒的激情,或者白酒的醇厚,都要在這個限度之內。在本質問題上,消費者用戶只看到了好的一面,真假只有企業自己清楚。監管不能缺位,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社會的質疑,把自己打開,透明的“廚房”大家才放心。
而不負責任的企業,又掌握了品牌營銷的“秘密”,以假亂真,以訛傳訛,暗自得意自己的市場營銷,如面膜安慰劑一般的荒唐“產品價值”,明知是假,明知是謊言,還要運用傳播工具包裝賣成“真”就是品牌之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你是因為鍍了金粉,當知道不過一泥胎作威作福,人們必將你掀翻在地。
事實上,某藥酒一點都沒有必要“急赤白臉”,專業人士的質疑并不能左右消費大眾的選擇,要不某藥酒早死一萬遍了。比如說半個世紀“白藜蘆醇”謊言,依然是很多跨國企業的核心產品訴求。所以他們如果能夠正確的應對,更嚴謹的品牌宣傳,倒成了一次公關經典。這反而是他們不自信,內心恐懼的證明。過段時間,暖風醉人風波散去,人們逐漸忘記,又喝起它,才真正值得我們警惕。
無論是藥是酒,品牌營銷跨界、跨省、國際化都沒問題,作惡跨一步卻都不行,哪怕監管暫時不到位,社群時代信任商業,人們也會用“朋友圈”完成“決議”達成共識,優劣終究難逃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