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季度進口葡萄酒數據出來以后,在行業內引起一番討論。進口瓶裝葡萄酒連續兩年銷量、金額持續增長慣性被打破,瓶裝酒在1季度出現量增價跌現象。
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數據顯示:一季度進口瓶裝酒數量增長5.4%,金額減少3.6%。
對比歷史數據,2014年也發生過類似的量增額跌的現象。當時進口瓶裝酒金額出現的下滑,明顯是受到2013年開始的經濟周期和政策影響而形成的。而此次數據下滑是否意味著進口葡萄酒行業的弱復蘇結束,成為二次探底的前兆?為此筆者詢問了多位行業資深人士。
行業復蘇不僅依賴外部環境,內部結構調整是關鍵
品酒匯市場總監常亞楠則對行業表示謹慎樂觀,他認為:進口瓶裝葡萄酒的量增價跌而不是量價齊跌,所以不能說淡季來了。而是消費換檔期,過去在高位,現在回歸中低價位。參考白酒的調整和復蘇,是因為剛性需求存在,當非理性泡沫破裂后,市場震蕩調整,但消費需求依然存在,白酒的復蘇一定程度是酒水行業的復蘇。進口葡萄酒只要總量持續增加,就不必擔心,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企業出貨量的變化趨勢,市場需求才是解讀行業的最好說明。
“進口葡萄酒的回歸不會像白酒一樣,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回升上去的,因為過去的進口酒市場價格太亂,消費者認知度和識別度低。以前,很多入門級的葡萄酒賣特別高的價格,隨著信息越透明,這種價差的機會越少。但更好的產品,卻因為賣相的原因,賣不了高價。”常亞楠指出。
二次探底不會出現,銷量增幅會縮小,金額增幅低于銷量增幅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進口酒市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席康認為不會發生進口數據的二次探底,他表示:“因為進口葡萄酒品牌缺失,而歐美成熟市場的中高端品牌(例如包括阿根廷露蒂尼,美國蒙大菲和澳大利亞彼得利蒙,這種類型)勝出的往往靠的就是性價比,而不是中國市場建立品牌的傳統白酒和國產葡萄酒營銷廣告推動。”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指出:進口商層面來看,觀點分兩派。有一些傳統進口商認為去年進的貨在渠道里壓著,終端動銷慢,因此對下半年形勢不太樂觀。而有部分酒商因為自身生意比較好,可能預判增幅會高一點。“個人感覺偏樂觀,由于葡萄酒主要出產國漲價比較多,會把年度進口金額略略帶高一點,而進口量增長幅度應該在10%-15%之間。”王旭偉稱。
在王旭偉看來,進口葡萄酒一旦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就會有一個臨界爆發點,這個點之后,行業又會有幾年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