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啤酒行業2014年全年產量數據及經濟指標,數據顯示,2014年1月~12月,我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從2014年7月開始,啤酒行業連續6個月產量出現同比下滑。這引起業界廣泛討論,認為在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增長之后,中國啤酒市場已趨于飽和。
幾家啤酒巨頭企業的業績報告似乎也在印證這種觀點,這樣的集體表現難免令人對啤酒市場增長潛力產生質疑。
事實上,2014年啤酒行業負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觀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酒類消費市場活力不足,銷售旺季雨水過多,“天時”不利,以及白酒整體轉型大眾化、日常化消費,預調酒等時尚類新品增長等等,都擠壓了啤酒的市場份額。
但一組數據還是使“市場飽和論”成為普遍觀點:目前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達34.2升/年,已經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約33升/年,啤酒行業的增長似乎已經遇到了天花板。
中國啤酒市場的增長顯而易見,無論消費總量還是人均消費量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就此認定啤酒市場已經飽和,而戰略性放棄對新增市場的開發,也有可能錯失機遇,對行業造成巨大損失。對啤酒行業未來走勢的判斷,應該立足于全面深入的市場研究。
以貴州為例,雪花啤酒在這里占據了較大份額,處于市場主導地位,且仍保持著可觀的增長比例。某些縣級市場在2007年只有3000噸左右的啤酒消費總量,如今已經擴大到13000噸左右,在這個增長過程中,也成就了雪花的“萬噸級”經銷商,其年銷售雪花啤酒總量超過一萬噸。
這種增長的原因不能簡單解讀為前幾年的市場共性發展,還與創新的市場營銷方式有很大關系。
不同于傳統啤酒競爭的大刀闊斧,雪花在貴州市場采取了長遠布局規劃與精細市場管理相結合,品牌拉動與文化滲透相結合,傳統營銷與體驗營銷相結合的全新運營方式。從引導消費者對啤酒產品、啤酒文化的認知做起,在產品鋪到村鎮一級市場的同時,相應的終端管理、推廣活動也跟進到位,從細節上領先競品,最終決定了整個戰略格局的巨大優勢。而精細化運作仍在驅動著雪花貴州市場的持續發展,有望在近兩年內培育出更多的“萬噸級”經銷商,市場消費總量也有進一步增長。
真正遇到天花板的或許不是啤酒市場,而是傳統粗放型的競爭模式走到了盡頭。中國啤酒市場還很不平衡,仍有廣大地區是啤酒的待開發領域,啤酒的目標消費群體、目標消費場合還在不斷擴大,從消費文化、消費習慣來看同樣如此,人們對時尚、休閑類消費的需求增長,決定著啤酒市場仍增長潛力。
至于中國的啤酒人均消費量超過國際平均水平,實則與不同的啤酒飲用方式有關。中西方啤酒消費方式有根本性差異,中國吃飯喝啤酒占95%以上、而西方不吃飯喝啤酒占95%以上,消費量不具任何可比性。
我們期待啤酒行業盡快走出傳統粗放型的競爭經營模式,積極探索精細、現代、適應新常態的方式方法,去挑戰“市場飽和”這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