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年報出來了,經營數字上因為預增早就公告過,沒什么好聊的。而白酒業的復蘇,老唐在2013年底鼓吹的時候,質疑的人挺多。
今天談,可能沒什么人質疑了。共識聊起來就沒什么樂趣了,扯扯洋河那令人恐懼的執行力吧。
從資產負債說起。洋河總計338億總資產,105億負債。細看105億負債,全是經營中的各類應付款項,以及經銷商的返點和保證金什么的,沒有有息負債。
也就是說,洋河地位強勢,占著別人的錢自己用。報表上的凈資產數據,實際是低估了,只要企業存續,這種占便宜的事情,洋河必將會滾動著做下去的。
資產的主要構成,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銀行理財產品加起來約100億,固定資產、在建、土地等加起來又是100億出頭,存貨111億,12億投資,簡單明了。
銷售上,去年賣出去21萬噸酒,營收160億,位居白酒業老三。這個不可怕,畢竟咱們也是城墻上的麻雀,見過茅臺五糧液的。
但可怕的是,這家企業賣出去160億,居然99.5%收到的是現金(2015年銷售收現195億),0.5%收到的是銀行承兌匯票,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600萬左右的應收賬款(即使把計提的壞賬準備加回去,也才800多萬)。
難以想象吧,不要說五糧液,就是茅臺也做不到。做不到啊!
從這個數據上看,洋河在財報里說自己“深度管理700多家經銷商,直接控制3萬多地面推廣人員”那真是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這執行力太嚇人了。你可在生活中見過賣190億產品(含稅),只產生600萬應收賬款的企業?
酒好不好喝,是個性的話題,但洋河賣得好卻是鐵的事實。論品牌號召力,客觀說洋河和五糧液甚至老窖都還是有差距的。但她怎么就賣的這么順暢呢?看看員工構成,也許能發現一些端倪。
洋河員工合計13291人,其中銷售人員4088人,占比約31%,2015年賣了21萬噸酒。
再看五糧液,2015年賣了13.8萬噸酒,營收216億(顯然五娘的銷售均價要高出洋河一大截)。
五娘的銷售人員有多少呢?財報數據是488人,占員工總數(25940人)不到2%。大量的人員是干什么的呢?生產。
五娘的生產和技術人員合計24307,占比近94%,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龐大的生產車間。洋河呢,生產和技術人員合計7650人,占比約58%。
從人員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出,對于銷售活動而言,五娘更依賴于經銷商,而洋河則更依賴于銷售員工的參與。
再想想那個600萬的應收賬款數據,意味著每位銷售員,一年產生約460萬的銷售額(含稅),只產生不到1500元的應收款。狼,群狼,一大群狼。
而且,洋河產品的毛利率其實不低的。報表數字上雖然只體現約63%,但由于洋河報表是把消費稅及附加是算進營業成本里的。
如果按照五糧液的同口徑算的話,洋河的毛利率約75%,比五糧液的73%還略高。
要說這執行力哪里的來的,恐怕看來看去還是要回到股東名冊上去。在洋河的股東組成里,有兩個角度可以看到這家企業狼性的來源。
一是持股,前董事長楊廷棟直接持股1400萬股,對應市值近10億。加上實際由管理層持股的藍天和藍海,合計持股4600萬股,整個公司的核心人員有超過30億身家在上市公司里,公司多賺的每一分錢,都會通過市盈率的變壓器,讓他們直接計算出自己身家的增減。
二是股權結構。國資委控股的洋河集團是第一大股東,但控股僅34.16%,而第2~第6大股東(公司管理層及合作伙伴)合計持股41%。
很明顯,沒人可以獨大,國資委不可以,管理層也做不到。雙方形成了相互制衡的股權結構。
這可能就是洋河狼性的來源,也是洋河在其品牌號召力、產能、產品等方面并不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下,殺進中國白酒業三強,不僅遠遠地將其他對手遠遠地甩在后面,而且其殺氣已經直逼老二的頸項了。
市場之所以會給洋河一個基本等于五糧液的估值,這個股東名單及其帶來的執行力,恐怕是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