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房產、家電、影視、旅游、家居……如今在各個消費領域,以80后為代表的年輕群體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消費力量。隨著年輕群體逐漸成為新消費主力,如何獲取他們的青睞,是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共同命題。
消費斷層,這個看起來如臨深淵的詞曾一度讓白酒行業感到慌亂,以至于當青春小酒、互聯網白酒等概念出現時,白酒行業蜂擁而上力推新品,以為抓住了白酒未來,實際卻掀起了一股年輕化泡沫。
泡沫不一定是壞事,至少能帶來反思。在剛剛落幕的春季全國糖酒會上,曾經喧鬧一時的預調酒、瑪卡酒幾乎看不見了,曾經熱火朝天的青春小酒也在大浪淘沙后歸于平靜。是時候沉下心了。今年春季糖酒會主題論壇,首次將焦點對準80后群體,從80后的經濟觀、消費觀等角度解讀這一群體的個性特征,同時讓酒企直面80后群體展開交流。
相較于盲目推出所謂的年輕化產品,傾聽與研究80后群體的興趣與需求,或許才是白酒年輕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白酒年輕化才剛剛開始
談及白酒年輕化,不能不提“江小白”。
四年前江小白剛剛面世時,正是白酒行業進入調整階段的初期,這樣一個不同于白酒以往形象的新品牌,雖然讓人眼前一亮,但對于它的未來行業是存疑的,有人曾預測它活不過一年。四年過后,青春小酒的風潮已經散去,江小白依然活著,成為白酒年輕化的符號產品之一。
“江小白”品牌創始人陶石泉說,早在十年前他就開始思考中國白酒如何做年輕化嘗試,直到四年前推出江小白品牌,一路走到今天其實是戰戰兢兢坎坎坷坷。創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捷徑,也不是靠模仿就能完成。他認為,白酒年輕化發展首先需要找到行業發展的邏輯。
盡管早在2003年左右,白酒行業就開始探討年輕化問題,但當時的行業環境并沒有為之提供適宜的土壤。從2002年到2012年是白酒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在這期間幾乎所有企業都處于高速增長中,行業實際上是缺乏轉型動力的,企業之間的差別也很難區分。直到2012年所謂危機來臨時,白酒行業才真正迎來轉型升級的契機。
在陶石泉看來,白酒行業只有在危機下才會有真提升,因為轉型壓力會迫使一些不具備發展條件的企業逐步被淘汰,也促成一些真正具備運營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去做提升和思考。
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由于方向還不明確,一旦出現某一亮點,企業往往會扎堆跟風,比如電子商務、連鎖酒行、O2O模式、B2C模式、B2B模式、預調酒包括白酒年輕化等概念升溫的時候,有很多企業投身其中,熱點最熱的時候往往就存在一定的泡沫。
陶石泉認為,泡沫并不可怕,只有當泡沫被擠掉之后,最后留下來的企業才會有真正的創新。
作為行業創新升級的一部分,陶石泉認為,白酒的年輕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對于前景他很樂觀。
“年輕消費本身就是消費升級的一部分。在當前投資和出口拉動乏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真正的出路在于內需消費的拉動,包括白酒在內的快消品行業,作為重要的消費環節之一將大有可為,未來中國白酒的總量和零售均價都無需悲觀。”
陶石泉認為,80后甚至90后消費者已經成為消費的主流,不單是白酒,各個傳統行業包括奢侈品、汽車等領域都在進行轉型升級。過去二三十年,歐洲的烈性酒、韓國的酒種,在年輕化方面已經走出來一條成功之路。關于中國白酒的年輕化,已無需再探討是否值得去做,而是毫無疑問的主流選擇。
而談到白酒的斷代問題,上海觀峰智業集團董事長楊永華表示,當前白酒已經做出了主動的變革,比如在口感、文化,包裝等方面。我們在三所高校研究大學生的飲酒變化發現一個事情,凡是我們大叔級的碰上大學生,喝完之后我們都趴下了,因為大學生喝的白酒量比我們還大。
年輕消費趨向個體性和娛樂化
在2012年之前,白酒消費是以單位團購、政府團購為主,消費行為是帶有群體特征的。隨著白酒行業“國退民進”,加上互聯網文化的滲透,如今無論是白酒消費主體或是消費行為,都呈現出個性特征,消費者對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逐步提升。
與此同時,白酒消費文化也正從嚴肅文化轉為娛樂文化。“原來的白酒消費文化是講規矩的,比如座次、敬酒都有規矩,喝酒是一個嚴肅的消費行為。如今對于80后、90后消費者,如果還用那套規矩來約束,他們會反抗的,所以消費應該變成一種令人愉悅的娛樂行為。”陶石泉認為,白酒年輕化應當推行一種“不敬酒”的文化,既可以隨便喝,不喝也沒關系,要讓消費者感受到喝酒是一件愉悅的事,而不是一種強迫,正如江小白的廣告語“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
吉林省小村外酒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亮也認為,個性化和多元化是80后消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他看來,80后消費者長期生活在多元化的物質狀態中,對于新、奇、異的事物更為敏感,這使得這代人擁有更寬廣的精神世界。在80后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道理,都需要得到尊重。此外,80后消費者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對于健康的關注度也更高,低度酒未來會成為80后消費的主流發展趨勢。
基于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等消費特征,李亮也認同白酒消費應趨于輕松愉悅的觀點。他認為,酒作為一種交流的載體,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商場,都承擔著外交的責任,但對于80后來講,他們從內心更傾向于一種輕松愉悅的飲酒場合。
針對80后消費者更注重內心需求的特點,白酒企業要想打動他們,就需要找到與80后消費者的情感鏈接。
李亮認為,“對號入座”這種行為在80后群體中越發明顯,他們并不看重傳統白酒的歷史、工藝訴求,而是注重白酒品牌背后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在他們的意識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白酒品牌也一樣,應該擁有它的個性存在。
白酒年輕化需要拋棄傳統么?
燃點白酒作為一個新興的互聯網白酒品牌,走著一條個性鮮明的白酒年輕化之路。
燃點白酒CEO趙曉樸本身也是一位80后,不僅喝白酒,還通過互聯網將燃點白酒直接賣給年輕人。
在他看來,白酒年輕化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傳統,“很多人覺得傳統白酒不夠時尚,但是與潮流和時尚對應的詞是經典,經典永遠是沒有錯的。”
趙曉樸認為,之所以中國白酒能在各類國際大賽中獲得獎項,至少證明了白酒本身在世界范圍內是經典產品。目前白酒的最大問題是市場營銷、產品包裝等方面相對落后,所以才會出現江小白、燃點這樣的企業去推動行業不斷改進。
關于白酒的口感問題,趙曉樸認為口感是需要教育的,“慢慢會發現白酒會讓你更有沉淀,而且喝起來很舒服。”
在花冠集團副總經理鄭海峰看來,雖然80后被認為是非常有個性的一代,但在10年、20年以前,現在的60后和70后同樣是有個性的一代。在消費者不斷更新的同時,白酒行業也在與時俱進,行業一定會研發出適合80后的白酒產品。
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對于白酒傳統與時尚的看法是,中國白酒既然是從歷史中走來就一定要向未來走去,既然從傳統中走來就一定要向現代走去。
他認為,未來五年白酒產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握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中,中國白酒需要思考,如何將白酒產業從傳統的實體釀造產業上升到現代生物產業,如何由一定程度上資源浪費型的傳統工業,上升到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在他看來,這不僅是白酒行業的責任,也是正在崛起的80后群體作為社會后備骨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