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在茅臺五糧液等一線名酒的帶動下,高端白酒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于是,高端酒新品發布成為今年糖酒會上的一大亮點,被業內關注。不過,高端白酒繁榮的背后,區域酒企的日子并不好過。在接下來的行業競爭中,區域酒企如何自救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為此,《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行業專家、部分區域酒企,來探討時下的區域酒企的生存狀況。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2015年開始轉型做酒莊模式的中小酒企目前的形式還比較好,大量的小企業日子比較困難,而且,這個困難是長期存在。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行業擠壓式增長
名酒企加速對市場“收割”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白酒銷售收入為5654.42億元,利潤總額為1028.4億元,而2018年白酒銷售收入為5363億元,利潤總額為1280億元。
據Choice數據統計顯示,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2017年的營收總額為1690億元,2018年共有9家公司發布了年報,但是這9家公司的營收總額達到1619.25億元,超過2017年19家公司的總營收。
以2017年營收規模來看,19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中,營收規模在百億元的公司僅有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和順鑫農業。而公布2018年年報的9家公司中,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順鑫農業4家公司的營收總額達到1534.2億元。而這9家公司的應收額占全行業的比重達到28.64%。
另外,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大概有2萬多家酒企,其中,規模以上的酒企不足2000家,對于2017年和2018年數據可見,規模以上的酒企數量在下降。
數據顯示,2017年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1593家,而2018年,全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1445家,減少148家。此外,還有183家被統計企業虧損。
“規模以上酒企數量減少的原因是因為企業效益不好,所以才退出了規模以上企業名單。”宋書玉表示,從2016年以來白酒行業呈現出來的回暖景象并不是全行業復蘇,而是名酒企業的復蘇。中國的白酒企業基數很多,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都在徘徊,小企業退出是趨勢。
事實上,通過上市酒企業績可以看出,名酒企業的業績表現突出,而區域性上市酒企營收增長幅度不大。以金徽酒為例,作為區域性酒企,金徽酒去年營收14.62億元,同比增長9.7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8億元,同比微增2.24%。
名酒企的業績表現也體現了白酒行業此輪回暖并不是普惠式,名酒企渠道下沉已經在向三四線市場進行“收割”,因此,對于二線及以下品牌來說,如何在擠壓式增長模式下活下來,實現突圍成為眾多酒企亟待解決的難題。
地產品牌
生存空間仍在
通過上市酒企的業績數據可以看出,白酒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在龍頭酒企的擠壓下,區域型白酒如何轉型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事實上,在第100屆春季糖酒會上,來自全國的多家區域型酒企在努力尋找著存在感,而以區域酒企冠名的論壇上,區域酒企如何突圍成為論壇的關鍵詞。
數以萬計的小型酒企,此輪行業調整是否對于它們來說,未來的宿命會怎樣?它們還有沒有未來?
對此,宋書玉告訴記者,小酒企存活下來的難度很大,目前對于它們來說應該從追求產量想追求質量轉型,另外,規模應該收縮,固守好區域市場。
在宋書玉看來,受地域文化、地域消費等因素影響,一些地產品牌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是,這些企業必須踏踏實實的做區域市場,做酒莊模式或者規?s小做特色酒,并立足當地市場這樣才有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輪行業調整中,產區概念被眾多酒企所重視。“未來,擁有產區優勢的酒企則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宋書玉如此表示。
在業內專家看來,白酒行業經歷過多次調整,但是這次調整與以往不同。過去在行業調整中,小酒廠可以不用生產,等行情好的時候再加碼生產。但是,從2018年以來,中國白酒進入了新的寡頭時代,白酒正在逐漸向品牌、質量、文化、原產地集中,因此,小酒企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
那么,未來國內白酒行業是否像啤酒行業迎來整合潮呢?
對此,宋書玉表示,未來行業并購是趨勢,但是目前時機還沒有到,雖然名酒企業還在發力,但是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