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原酒廠的日子過得很“滋潤”。然而,在世易時移,大量成品酒以庫存的形式成為酒廠負擔、經銷商資金壓力的今天,原酒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原酒走出去,路在何方?
長江上游的宜賓、瀘州、貴州三大區域構成了中國白酒的“金三角”,這里,也是中國最核心的原酒供應地。龐大的原酒產業,為白酒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白酒供應,并由此而孕育出了川酒的“金花企業”。然而,行業的深度調整使大量的成品酒滯銷,原酒企業所受的沖擊不可謂不大。在下游企業需求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提升原酒交易數量和提高交易效率成了原酒企業們最為迫切的生存需求。
“走出去!”是原酒企業們共同的心聲,無論是對交易數量的渴求還是對交易效率的期盼,“走出去”都是繞不開的前提。然而,這條路真的好走嗎?記者在采訪四川省釀酒研究所副所長楊官榮時,他談到了自己的三點看法。
楊官榮首先提到的,是企業必須加強產品品質管理。近年來,某些白酒企業的產品品質遭受了質疑,經媒體渲染后,不但企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還波及了整個產業。因此,嚴格挑選原料,按照傳統工藝用心釀造好酒是原酒走出去的先決條件。
在記者的調查中,原酒雖然嚴重產能過剩,但好品質的原酒(陳年原酒,即調味酒)卻是稀缺資源,其市場價格高,也很搶手。在未來,高品質原酒的多寡將成為原酒企業重要的競爭評判因素。
楊官榮提到的第二點是原酒行業需要評判標準。中國各地的釀酒條件、生產工藝不同,釀出來的原酒風格也多樣化。怎么去評判原酒品質的好壞?為了填補缺乏標準的空白,四川釀酒研究所通過20 多年的積累,請教多位釀酒專家和國家評委,推出了“G.R 官榮評分體系”,對原酒的品質進行了標準的細化和指導。有了這套標準,就可以讓企業根據原酒的品質來定價,從而推進原酒的交易發展。
楊官榮的第三點看法是原酒要借助互聯網+,實施“轉型升級”的戰略,即利用現代“互聯網+”思維,創新營銷思路。原酒企業迫切需要相關的電子商務平臺,使自己能有效地宣傳和迅速地找到合適的賣家,從而節約銷售成本,縮短上下游企業距離。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原酒企業在找尋市場化的過程中,都把如何打造產品品質放在了品牌和市場之前,相比從前,這無疑是個很大的進步。
三大模式,誰主原酒沉浮?
據悉,目前國內20000 萬多家白酒企業中,有2/3 都是從事的原酒生產,并且主要集中在貴州遵義和四川的成都、宜賓、瀘州等地。日前,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在做2016 年工作規劃時表示,為更好地推動健康白酒,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規范原酒市場。
事實上,原酒企業早已在壓力下開始了轉型的探索。如江蘇乾天集團提出的組建“實體+ 原酒交易所”模式,如政府、協會、銀行、名酒企業等強強聯手的基金模式和立足于縣鄉市場的散酒連鎖模式等。而這些模式,或多或少都有互聯網+的影子。
據本刊調查,目前,原酒領域有很多新動作,在實踐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其大致可總結為三個發展方向:
一是原酒基金帶動下的原酒生態模式;
二是原酒觸電互聯網+,切實解決供需雙方合作問題以及品質保證問題的B2B 平臺模式;
三是著眼于縣鄉市場的原酒散酒連鎖加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