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啤酒行業迎來大變局,步可樂、方面便后塵?我想說:NO,中國啤酒只有自己能打敗自己!除了這個原因,沒有別的,不要、也不必害怕。圣賢王陽明說:心無外物,物以心生、身之主宰便是心,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有朋友說我對啤酒有特殊的感情。是的,不得不承認,我的這些朋友很了解我。因為本人營銷職業生涯就從賣啤酒開始的。說起來,我很幸運,一開始入行就進入大公司,碰到對我很關照的上司,我一直心存感激。
盡管,有時候我也會講一些對于行業、競爭、營銷策略以及各品牌表現的不同看法,但請相信,我一直立足于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根本基調,如果因為太過直接有所得罪的話,那也是無心和善意的。
央視報道核心觀點總結如下:
啤酒行業正發生四大變化
第一、中國啤酒業面臨低增長甚至負增長。
第二、啤酒業的品牌價值化凸顯。在國際市場,中國啤酒品牌和世界品牌如百威英博相比,不論市場份額還是影響力,還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產品高檔化速度越來越快。
第四、生產集中化。中國啤酒企業基本上都是通過并購擴大勢力范圍,但在消費者需要更多有特色、口味更豐富的產品面前,以前許多靠并購得來的工廠現在變成了劣勢。
此外,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中高端餐飲消費不振和異常的氣候都對啤酒銷售產生了不利影響。
上面專家總結的那些變化,除了宏觀層面,就是感覺自己遠遠不如別人,至于要怎么做,就是要賣貴的啤酒,而且要口味更加豐富,產品更加多樣。
至于最后又回到高端餐飲和天氣問題,我也是懶得說你了,高端餐飲能喝多少啤酒;天氣問題,那也是局部問題,全國天天下雨,整年都是冬季?
還是回到自身來看問題吧。中國啤酒的產銷量已經連續10多年保持第一,這個盤子在這里,銷量在這里,人群和市場都在這里,你說你不知道怎么做了,就只能漲價了,還真讓我汗顏啊。
人家說,互聯網時代所有行業都可以重做一遍,你馬上就說要做電商、要做O2O,新品上市再搞個京東、天貓首發,俺也是能服了you。
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思維來做啤酒,而不是簡單的電商、O2O和宣傳推廣方式。
可樂、方便面衰退跟啤酒有本質不同
可樂和方便面的衰退跟啤酒在本質上完全不同。可樂是因為碳酸飲料不符合健康大趨勢,造成這個品類在健康的認知上處于劣勢;方便面下滑也有這個因素,但最大的因素還是中國年輕人群下降,另外互聯網訂餐的興起,也對方便面的銷售下滑有直接的影響。
而啤酒則不存在不健康的認知,這跟可樂和方便面有很大的不同。其衰退固然有人群紅利下降的因素,更多的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的變化所造成。
大家知道,啤酒在現飲終端賣的最多,現飲終端主要包括餐館、夜市、大排檔酒樓、娛樂場所等,而在超市,小店相對賣的比例較少,特別是在三四線市場,尤為明顯。
我的啤酒產品觀
雖然,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小而美、個性化并不代表著做很多品牌和產品。未來的啤酒市場,消費者不需要幾十種、幾百種產品,他們不但需要能夠滿足其口感的產品,更需要滿足其心理和精神體驗的產品。所以,“XX感動世界”,不再有吸引力,感動世界,未必感動你的消費者。
啤酒也可以是一種代表個性、有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對于低廉的價格,消費者反而會退避三舍,在產品即品牌的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做“小而美”的東西,不要做“大而全”的產品,小而美,可以做到極致,也可以做到個性和差異化,更能獲得用戶的口碑,那么,“結構”是不是就上去了?少量、精致的產品組合,提升了產品價格和品牌價值,利潤和銷售額自然得到了提升。
做好產品,才會有品牌價值的提升。
啤酒新品推出要融合場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很多啤酒賣來賣去還是10多年前的那些品種,老青島、老金威••••••新品推出的成功率太低。大品牌,每年都在不斷的推出新產品,但更重要的是,要為新產品創造一個消費場合,另外更要為消費者創建一個場景,讓新產品也能成為大單品,成為經典。
另外,互聯網時代,不是簡單的把線下活動搬到線上,而是要用互聯網的精神和思想,將產品和品牌融合到場景中,用互聯網的語言、技術通過人格化、有趣、好玩的方式表達出來。
最后,再來談談品牌戰略
有人說,難道啤酒巨頭還不懂做品牌?每年的線上傳播、先下推廣活動、促銷,都是為“品牌”服務的!但實際情況呢?中國三大啤酒巨頭品牌: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給消費者的品牌形象是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它們各自品牌傳遞給消費者價值又是什么?說到這些,巨頭的品牌觀念真是沒有跳出“資本”和“終端”的操作方法。
啤酒行業的競爭白熱化由來已久,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行業?赡苁歉偁庍^度了,就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多快好省,直接讓資本說話,進行收購和兼并;另外就是為了眼前的市場份額,抗擊競爭,保護銷量,在每年的促銷、終端爭奪上挖空心思、絞盡腦汁。
而對于真正能起作用的,基于消費者心智資源的品牌,則似乎考量甚少。這就客觀上造成了品牌戰略、規劃、塑造和執行這些最核心的資源被“資本”和“終端”邊緣化了。
資本可以解決生產和生產線,可以解決資金問題;也可以“解決”一些中小競爭者,將其納入自己的麾下,但資本不能“解決”比自己更強的對手,更不能讓資本“說話”,自然而然的就塑造出一個對消費者有號召力的品牌。
啤酒企業需要更加注重用戶,賦予品牌個性。其實,根源在自己,永遠“他”思維。我們說,互聯網第一思維是用戶思維,核心是口碑,啤酒行業戰略清晰的是青島,品牌做得好是百威。反觀有些啤酒企業,還停留在自我滿足和欣賞的層面,完全不知道什么用戶思維,一切都以自己為出發點,如永遠停留在這樣的層次。相對而言,青啤“激情成就夢想”好多了,從這個層面上說,啤酒行業真正會做品牌的企業還真不多。
一流的啤酒企業,要懂得在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時代如何有效的跟用戶溝通、互動,也就是更要注重個性鮮明和差異化的品牌塑造之法。
產品很重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顯然又是不夠的。很多時候,消費者購買的是一種綜合感受和精神體驗。產品和品牌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成為消費者的品牌崇拜和夢想化身。
啤酒行業的危機,是自身品牌戰略不清晰的困境,產品和品牌缺乏用戶思維和體驗感,渠道僅僅圍繞經銷商和終端,而終端已經成為一個黑洞和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