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017年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在瀘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江蘇黃酒協會會長黃庭明、貴州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等接受了媒體采訪。
采訪中,他們對目前中國酒業的發展情況作了介紹,并對酒業未來轉型升級發展提出了建議。
聲音:酒業供給側改革需要從品種、原料、工藝、供給、服務、管理等方面著手,從而提升競爭力。品種上,可以考慮開發新品種,開辟新市場;原料上,要保真實、保安全;工藝上,要將傳統工藝和創新工藝相結合;供給上,要力求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服務上,要講誠信,守信用,注重服務鏈的點滴環節;管理上,要依靠科學、標準化的管理保障生產效果。
用“匠心”釀造品質酒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
宋書玉說,過去幾年,中國酒業存在大量的產能和庫存,加上“三公消費”的限制和“八項規定”的出臺,酒行業陷入深度調整期。但目前,中國酒業已呈現出明顯的回暖態勢,尤其是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企業為代表。
釀酒行業如何才能繼續保持這種回暖趨勢甚至加快回暖?宋書玉表示,酒業供給側改革是一種有效的保障和助力,全行業要秉承“工匠精神”推進酒業供給側改革,用“匠心”釀造高品質的酒,以此打動、吸引、集聚消費者。
同時,宋書玉對產區與酒的相互影響關系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川酒、貴酒正在融合發展,川、貴酒業品牌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擴散,這對兩地酒業價格、市場開發和占有存在極大的促進作用,從目前來看,這一影響在未來還將發揮得更加深遠。
聲音:在當前行業環境下,行業趨勢一定是由傳統食品釀造產業向現代生物產業提升,由粗放的資源型產業向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方向發展,這是一種大勢所趨。
白酒產業發展要著眼未來 貴州國臺酒業總經理張春新
作為茅臺鎮第二大釀酒企業,貴州國臺酒業已是第三次參加酒博會了,對瀘州市民來說,國臺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民星產品”;顒蝇F場推出的“國臺醉逍遙”,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參與免費搖獎和品鑒活動,成為D館最亮的風景線。
張春新表示,白酒企業如果想安穩地度過去,必須堅持改革和產業升級,而落腳點歸根結底要放在兩個“好”上,即“讓消費者喝好酒,讓經銷商好賣酒”。
在張春新看來,企業要像人一樣,要建立好價值觀,不能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不僅要著眼當下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長遠未來。在白酒行業處于深度調整期的這個階段,企業需要堅持的是產業升級、營銷創新。一方面,打基礎、提質量、擴產能,為未來發展夯實產品和產能保障;另一方面,在現有的市場基礎上,持續創新營銷模式,品牌提升、產品豐富、市場細化、渠道組合、放大終端,逐步鞏固常規市場,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聲音:近年來,黃酒的銷售情況逐步上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正在提升。真正要把黃酒從廚房搬到餐桌上,從“吃”到“喝”的轉變,還要重新給黃酒市場定位,走出固步自封的區域模式,正確引導消費。
黃酒釀造要賦予歷史感 江蘇黃酒協會會長黃庭明
已是連續三年到瀘州參加酒博會的江蘇黃酒協會會長黃庭明談起本屆酒博會,由衷地感嘆:“酒博會越來越盛大,越來越包容。”他說,以后的酒博會他還會參加,他要把江蘇的黃酒推向全國市場。
黃酒作為一種具有養顏美容作用的養生酒,卻不為大多數人認可,一直在廚房扮演著調料酒的角色,在餐桌上鮮有人問津,從而導致黃酒面臨拓展市場的困難。同時,黃酒有著幾千年的生產、飲用歷史,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但一直沒有更好地推向市場,也存在其局限性。
黃庭明認為,黃酒在市場上存在局限性的原因,主要體現在黃酒的度數低,進口入喉之時總感覺有一股淡淡的潲水味,口感并不受大眾所喜愛;其次是黃酒的市場混亂。黃酒系列繁多,一般超市都把黃酒與醬油等調味品放在一個專柜,這會誤導消費者,這種消費誤區與生產廠家的市場定位有直接關系。所以,盡管黃酒如何營養,仍被排斥在酒席之外。
黃庭明表示,近年來黃酒的銷售情況逐步上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正在逐步提升。但真正要把黃酒從廚房搬到餐桌上,從“吃”到“喝”的轉變,還要重新給黃酒市場定位,走出固步自封的區域模式,正確引導消費。
當然,要讓消費者接受黃酒主要是用來喝的,其次才是作為調料,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珍珠紅一直致力于打造餐桌上最美味的黃酒。在此基礎上,要賦予酒歷史感,因為酒是一個民族或地區的鄉愁,是情感的東西。”談到未來的發展,黃庭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