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也稱分享經濟,在Uber、Airbnb等熱潮的帶動下,一躍成為過去一年中最受關注的詞匯之一。
上月底,國家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稱,2015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萬億元,參與總人數超過5億,預計未來5年共享經濟年均增速將在40%左右,至2020年市場規模占比GDP將逾10%。美國《時代周刊》更將共享經濟列為未來十年改變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
共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Robin CHASE)指出,共享經濟的精髓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即: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如今,全球范圍內共享經濟輻射半徑已延伸至衣、食、住、行各領域。葡萄酒行業是否也已經有先驅者或正在暗流涌動?未來又有哪方面可能呈現新的增長點或者新模式呢?
猜想一:讓客戶沒葡萄園沒酒窖也能實現釀酒夢
相信對很多葡萄酒愛好者而言,能出品一款屬于自己的酒,可謂畢生夢想之一?上覀兇蠖技炔皇邱R云也不是思聰。在傳統工業時代,大概這也就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了;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互聯網及共享經濟時代。
沒有一輛車也可以開租車公司, 沒有一個房間也可以開酒店——今天,從某種程度而言,使用比擁有更具價值,輕資產模式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踐行。生產資料很重要,但對生產資料的絕對擁有權卻似乎開始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別是對于那些原本就存在冗余產能的生產資料擁有者而言,換個方式、開辟個新途徑將冗余產能釋放出去也能帶來新的增長點;而原本并不擁有生產資料的企業/個人,也有可能通過共享的方式,參與生產。
沒葡萄園沒酒窖沒團隊的“三無人員”如何實現釀酒夢?一家位于美國的公司The Wine Foundry就為全球的葡萄酒從業者及愛好者們奉上了全方位一站式自定義釀酒服務,從葡萄園和葡萄品種的選擇、葡萄的采摘、壓榨、發酵、陳釀、調配直到最后的裝瓶。甚至,它還提供了市場及銷售服務,包括酒標和外包裝的設計、品牌的建立以及營銷渠道的開拓等。在這條長長的產業鏈上,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希望涉及的環節,而且自由設定各種工作項目中自身參與的程度。
猜想二:用非標準化的葡萄酒教育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教育一直是葡萄酒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環節。關于葡萄酒教育問題的討論及爭論很多,比如:我們的葡萄酒教育究竟是太少了還是太多了?葡萄酒教育到底能不能做大?教育先行還是干杯先行?WSET課程到底哪家強?
我們樂此不疲地探討著上述的這類話題,卻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葡萄酒公司或教育機構開始設立WSET課程、ISG課程、CAFA課程、勃艮第課程、A+澳大利亞課程、新西蘭課程...... 縱然每種課程內容有別,且每位授課老師均有著不同的個人風格,但宏觀而言,這類課程都具有一個共性,即,它們都仍屬于標準化的產品。
標準化沒有錯,標準化也是實現產業化、規;谋貍錀l件?墒,如若碰到標準化難以滿足的、非標準化的需求,怎么辦?
什么是非標準化需求?
明天終于要會女神,有無可能兩小時之內從葡萄酒小白晉升達人、給自己多點加分?
別人的葡萄酒店為啥開的那么好,有沒有高人可以針對我的實際經營情況傳道授業解個惑?
葡萄酒行業看著挺光鮮,我究竟要不要舍棄現在的無趣工作轉身擁抱葡萄酒,該找誰咨詢點可靠的行業內幕來作參考?
馬上要出國,聽說那邊免稅店里酒還不錯,能不能有個購物參考指南?
……
不是所有人都能排出整段的時間去報名WSET,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或興趣參加一個完整的產區課程,葡萄酒相關的知識也絕非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類。我們需要看到的一個現實是,更多的時候,人們對葡萄酒知識的需求可能就是比較零散的、偶然的、個體的、場景化的、不見得非要上升和納入到某個既有的固定教育模板中——但是,對于這些非標準化需求的滿足,難道就不屬于葡萄酒教育范疇了嗎?又或許,這些才是真正具有實際意義的大眾葡萄酒教育?
一般而言,大機構追求的多為標準化產品,組織的優勢在于規模和資源,工業化和全球化都是關于標準化和統一性的。與之相對的,是正在共享經濟浪潮下日益崛起的個體。個體的優勢在于個性化、定制化和多樣化。
而上述示例中的非標準化需求,一般葡萄酒教育機構的標準化產品是難以匹配的;而一些知識類共享經濟平臺或許可以幫助解決部分問題,無償的比如知乎,有償的、更具針對性也更高效的比如果殼在行。這些共享平臺正是集聚了個體服務提供者的認知盈余,提供一些非標產品。后續如能出現更精耕于葡萄酒細分市場、更具雙向性的共享經濟平臺,對葡萄酒教育、尤其是非標準化教育產品,無疑會有推動和助益。
如羅賓•蔡斯所言,“共享經濟最大的挑戰其實是來源于我們太受局限的想象力”。共享經濟也并不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屬。既然未來已來,我們不妨以一種更加開放、協作的姿態,共同探索和捕捉葡萄酒行業中那些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