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白酒上市公司的業績數據成為酒業的絕對熱點,讓業內外非常意外的是,包括茅臺、汾酒、今世緣、酒鬼酒等多家企業一反常態,居然發布了2022年1-2月的經營數據,漂亮的業績立刻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正面反饋,多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應聲上漲,被視為是正能量“護盤”的典范。
事實上,相比2022年前兩個月的經營數據,上市公司更早披露的是2021年的業績預告。
截止3月11日,共有12家白酒公司披露了2021年財報預告,其中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今世緣、水井坊、舍得酒業、酒鬼酒、天佑德酒實現了業績增長或扭虧,金種子酒、皇臺酒業、順鑫農業(未單獨披露白酒業績)則出現了虧損或預減的情況。
從數據來看,微酒認為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再次證明,白酒業的集中度在進一步加強。事實上,幾家頭部企業的持續增長,并不能反映酒業的全貌。市場上頭部品牌的量價齊升超越了量價此消彼長的規律,這背后靠的是擠壓的方式來實現增長,所以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要遠遠快于行業增長水平,酒業的分化也在進一步加強。
需要注意的是,從今年開始,我們預計,少數名酒企業的結構增長或將進入瓶頸期,猛增長的情景很難持續,穩增長才是關鍵詞。
第二,高端、次高端白酒市場仍在擴容期。從預報來看,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在內的多家企業都提到了業績增長系中高端產品的占比持續提升所致。當然也要看到,報告之外,近年來的“醬酒熱”也助推了高端、次高端白酒市場的發展。
需要記住的是,“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并不是定了高價就等同于是高端產品,更不意味著市場會買賬,今年大概率會上演不少高價酒現形記。品質是產品的基礎,品牌更是需要長時間構建的護城河,這兩者缺一不可。
第三,存量競爭下,弱勢的區域酒企面臨被兼并的風險。前面也提到,頭部企業是通過擠壓的方式來實現業績增長,這就使得本就抗風險能力不夠的企業面臨雪上加霜的處境。華潤先后戰略投資了景芝、金種子就為業績不佳的區域酒企敲響了“警鐘”。
綜上來看,在消費結構和人口結構出現變化的背景下,白酒的飲用頻次與飲用人數都將會進一步下降,消費者對企業的服務以及創新要求都會越來越高,這對于中小型企業,乃至于頭部企業都是不小的挑戰。(原標題:【微酒周評】12家酒企2021年業績預告,我們看到了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