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間,快消品市場發展迅速,經銷商數量也是隨之倍增,這也就導致了市場混亂,廠家業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經銷商為追求利潤舍本逐末,使得市場上一片亂象。
最近一個浙江地區的化妝品代理商給筆者訴苦,自己剛代理半年多的BXT品牌在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的境況下,代理權竟然被廠家轉簽給了新代理商,這一下除了白給別人“養孩子”外,還被零售商當成了沒有代理權的“騙子”。
當事人經銷商陳先生說:最近自己的業務員跑店時,發現很多零售商不相信其擁有代理權,而且被告知另外一家代理商正在操作該品牌。
快消品企業發展壯大需要更加強勢的代理商,會有措施更新血液,優勝劣汰,這些陳先生還能理解,但讓無比氣氛的是當他致電企業負責人詢問時,回答竟是否定,沒過幾天,該地區新的代理商通知他停止立刻操作該品牌,當陳先生再次致電企業時,這企業居然玩起了“太極”,相互推諉,這不得不讓他懷疑起企業的動機。
“企業不停打電話,要求打款,不打款就更換代理權,圈錢意圖很明顯。”陳先生說,如今浙江、江蘇市場的代理情況很是混亂,僅浙江的省代、市代就有六七家,地區覆蓋金華、義烏、溫州、臺州、杭州,區域市場交叉重疊。
名譽權受到侵害,前期幾萬塊錢的投入也打了水漂,陳先生已經不再想代理該品牌了,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問題:手上還有幾萬多的貨,企業居然要他自己解決。
“這又不是食品,每天都可以當飯吃,我又不能每天抹一瓶。”企業這樣的處理態度實在是讓人寒心,就連公司的一位美導也說:“這樣的品牌,都沒有信心賣。”
據陳先生說,早在3月BXT舉行招商會時,就已經有“暗箱操作”的情況,簽了一批新的代理商。
對于那些舊的代理商,代理政策顯得非常苛刻,原先區域需交給新代理商操作,只能操作所在城市的幾個區域,每月回款仍要10萬元,新代理商在大區域的回款也是10萬元。
為什么廠家要砍掉經銷商呢?
筆者憑多年來從事廠方銷售經理的經驗總結了一下,認為快消品經銷商被更換或大經銷商被削蕃一般分為七種類型。
01、經銷商實力有限、進展緩慢,廠家騎驢找馬,想傍大款
這是不講誠信、沒有長遠規劃廠家的一貫做法,很多廠家產品上市之初,產品缺少知名度很難吸引有實力的理想客戶,為了盡快實現渠道布局或完成回款任務,不管什么樣的經銷商,只要有錢就行,這就為日后合作留下隱患。
當廠家逐漸成長,該經銷商已不能滿足廠家在當地市場開發的需求,廠家也有了吸引優質經銷商的條件,很多不講誠信的企業不會扶持幫助落伍了的經銷商,而是“紅杏出墻去”。
這類廠家銷售經理的想法:“現代社會講究婚姻自由,跟著你過沒有前途,我只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幸福,哪怕去做一回潘金蓮又如何”。
02、廠家畫餅洗腦圈錢,經銷商貪利輕信賠本!
這一點相信讀者能在以上案例中得到一些啟示,借用C2CC章小姐的話:希望代理商經銷商在選擇企業和品牌時一定要謹慎和理智,規避陷入企業設計的“圈錢陷阱”中。
這類廠家銷售經理的想法:“有奶就是娘,有了回款我才有提成,誰給我回款誰就可以做經銷商,貨到了經銷商手里怎么賣給消費者就不管了,反正公司的思路是圈一回錢就換個品牌,重新設計一套招商政策再圈錢,市場死活不用管”。
03、追求渠道扁平或實現深度分銷,廠家實行“削藩”
X公司九江市場的地區總經銷一個月銷量只有5萬左右,而九江市下屬的彭澤縣一個只有近30萬人口的小縣城(該經銷商做的早,是跟廠家直接合作),一個月的銷量卻達到了30多萬,跟九江市一江之隔的湖北黃梅縣一個月的銷量是70多萬,這說明九江地區雖然運作了兩年,但跟空白市場沒什么兩樣。
九江總經銷是當地比較有實力的經銷商,年出貨幾千萬,一開始也很看好X品牌,但由于前期合作的一些遺留問題,導致客戶就是不肯投入,不去建設分銷渠道,即使區域經理去開發一些分銷商,總經銷的加價率很高,政策也不下放,分銷商沒有操作空間也不用心做市場。
區域經理在多次溝通無果,火了!——你不去搞深度分銷,那老子就搞渠道扁平!背著總經銷將九江下面的縣城一個一個的開成了縣級經銷商,這樣九江市場的銷量短期內就翻了幾番。
區域經理說:“廠家不可能為了一棵大樹放棄整片森林”。
04、不把廠家經理當“腕”,逼著廠家“揮淚斬馬謖”
很多有資歷有實力的經銷商并沒有把廠家的“代言人”區域經理放在與自己對等的地位,他們認為區域經理只不過是廠家的打工仔、一個毛頭小伙或頭發長見識短。
對于區域經理來說廠家的政策得不到執行,自己得不到尊重,經銷商還總是借回款要政策,威脅不給特殊支持就不回款。
經銷商不配合,廠家區域經理的工作就沒法開展,當工作難以為繼,區域經理就會尋找儲備經銷商,收集現有經銷商違規操作及不配合的證據,向公司提出換戶申請。
05、江湖規矩代替生意規矩型——不按規矩出牌,必將被打敗
有些經銷商做大以后,在地方上黑白兩道通吃,結三教九流行手眼通天。
不用做生意的規矩做貿易,自恃廠家在地方上離不開自己,對企業的一線銷售人員橫挑眉毛豎挑眼,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活生生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土皇帝。
早年在哈爾濱有個經銷商,自認為在東北算得上是“一條好漢”,自己接手過的品牌,沒人敢碰,對企業要資源,和流氓收保護費都快沒什么差別了。
銷量不完成不說,沒事就威脅銷售人員,不把費用打到經銷商賬上,今天就別想離開哈爾濱之類,弄得一線銷售人員兩三個月才敢偷偷摸摸在哈爾濱露下臉。
估計這哥們看著企業沒什么大的動靜,想著光說不練假把式,趁著談經銷權問題的時機真把辦事處經理打破了頭,辦事處報警后也被不了了之。
這下經銷商更加有恃無恐,放言誰敢動他的哈爾濱經銷權,企業的人來一對打一雙。
對于這樣打打殺殺的經銷商,拿掉一個就是去掉一個毒瘤。
哈爾濱市場你要搗亂,那就放一放,先不做就是了。
反正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先集中資源,把別的市場做深做透,企業又不會只靠著某一個市場活著。
你要從其他地方進貨,擾亂市場,我們就給周邊經銷商下通告,誰敢給哈爾濱供貨,一起取締經銷權。
這一放,哈爾濱市場就放了三年。
這個靠著搗糨糊的經銷商自己折騰了一年多時間,沒有市場規劃、沒有政策支持,哪里賺得到錢?再大的經銷商也得賺錢養家,賺不到錢的江湖手段,短時間搞搞可以,時間長了沒人受得了。
06、渠道優化整合,砍掉經銷商短板渠道
尉總是G品牌授權Q地區總代理,跟廠方高層關系很好,尉總很看好G品牌,想把G做成當地第一品牌,也想借G品牌來開拓自己的流通渠道。
尉總主要優勢渠道是商超,G品牌屬于大眾化快消品,流通批發才是G品牌的主渠道。
自尉總接手G品牌已來當地商超全部進場,可流通渠道的鋪市率連10%都不到,商超高額的費用成了G品牌無法承受之痛。
為全面占領Q市場,實現深度分銷,拉低市場費率,無奈之下G品牌區域經理找到了另一家比較強勢的流通批發渠道代理商李總,授權李總Q市場流通批發渠道經銷權。
得知自己被砍掉流通渠道經銷權的尉總認為自己對G品牌的感情受到了欺騙,暴跳如雷,廠家為安撫尉總,把原本的功臣區域經理(Q市場自渠道拆分后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調離,并通報批評。
區域經理說:“讓客戶繼續做流通我是等死,砍掉客戶短板渠道我是死里求生”。
07、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擾亂市場“砍你沒商量”
QZ商貿在當地是比較有實力的公司,代理有強生、上海家化等日化強勢品牌,也是BW公司終端渠道代理商。
BW新任區域經理巡查市場過后,卻撤銷了QZ的代理權。
區域經理走訪完終端后發現QZ商貿上報公司17名銷售員,實際只有10名,這10名促銷員中有7名還在為其它品牌搞兼職,而且每月上報的促銷員工資是平均每人1000多,但發到促銷員手里的只有600元左右。
很多門店申請了N架及TG陳列費用,可區域經理只發現一個店擺了TG,而且據促銷員說還是剛擺上的。
區域經理又去一些門店調出了銷售數據,發現實際銷量只有經銷商上報的三分之一,而且市場實際銷量在急劇下滑,區域經理就納悶了,該經銷商每個月進的貨都賣哪去了?
撥通了稽查部的電話才知道,該經銷商經常被投訴往外區沖貨,且為此受到公司多次處罰。
區域經理說:“聰明的經銷商都懂得如何更大爭取廠家資源做市場,但不顧廠家利益及市場可持續發展,殺雞取卵賺費用的經銷商只能‘聰明一時’”。
與廠家結束合作關系這種事,對每一位經銷商來說都不陌生。
只要是從事經銷生意,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再親密的合作關系,也終有走到頭的一天。
與小品牌或者雜牌揮手告別,這樣的決定權可能更多地掌握在經銷商手上,因為小品牌或者雜牌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某個經銷商的體量可能是企業銷售的10%、20%甚至30%,企業在某種程度上還得看經銷商的臉色行事。
與品牌企業合作則大有不同。
其一,品牌不愁客戶,大把的后備客戶在排隊等著,你就是那只烏鴉,只要一張嘴,肉就會掉在樹下那只狐貍的嘴里;
其二,品牌基本上是做全國市場,充其量你也只是個省級客戶,沒了你,人家東邊不亮西邊亮;你沒了人家,明天賬上還有沒有現金流,都得打個問號。
在快消品行業,越來越被認可的是渠道為王、終端致勝!
經銷商是廠家的戰略合作伙伴,優質的經銷商更是一種稀缺資源,開發和更換一個銷商都要付出極高成本。
沒有一個正規廠家不想與經銷商共創雙贏,也沒有一個正規廠家會輕言砍掉經銷商,只能說商場如戰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