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家里裝修,在遴選乳膠漆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德國進口的都芳漆。說實話并不是筆者崇洋媚外,也不是筆者有錢任性,而是在過往的耳濡目染中,聽多了德國造的產品如何好、品質如何高以及說德國人做事認真嚴謹等,正是基于這些多維的道聽途說,筆者內心就不自然的對德系產品有了一種好感,確切的說是一種安全感。同樣,近些年來出國游熱潮迭起,日本成為了國人出游的一大勝地,但是通過報道來看,國人出游很大程度上卻是去選購日本商品,尤以日本的電飯煲、馬桶蓋等為首選,這儼然已經成為出游日本歸來的“標配”。盡管媒體的大肆報道,質疑國人的這種行為,但是這種現象似乎愈演愈烈。拋開國家關系與政治信仰,我們不禁會想到為什么德國、日本的標簽就是高品質?為什么德國生產的奔馳、寶馬等名車,日本的電飯煲以至于馬桶蓋總能讓人們感嘆它的精益求精、細節無可挑剔?為什么德國、日本對完美產品的追求孜孜不倦?為什么如此多的國人對德日產品這么熱衷?細細想來,一切問題的背后都源自兩個字:品質。
品質提升國本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可以說二戰后的德日經濟基礎瀕臨崩潰的邊緣,是什么原因讓其能夠在低迷的經濟基礎上迅速崛起,并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孰能想到,曾經的德國日本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品質的最高代表,也是經歷過慘痛的教訓后慢慢轉化而成的。
1914年至1945年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經濟經歷了畸形發展,德國制造業被打上了深深的戰爭烙印。二戰失敗后,“德國制造”曾是一個恥辱和負面的標簽,在50-70年代,德國制造開創了親民化的產品設計傳統,開辟了小批量定制模式,專注于工藝技巧密集產品的制造,并盡可能制造出在質量、性能、用途和規格等方面獨一無二的產品。在生產規模方面,“德國制造”則突出其在技術、產能、品質、安全和舒適性等方面的特色,如汽車制造就是典型。1970年大眾汽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超過30萬輛,占市場銷售量的6%以上,幾乎打破福特T型車的銷售紀錄。長期品質攻堅,讓“德國制造”從最初的技術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追趕英美到跨越式發展到自成體系,從追求規模數量到關注品質,塑造出了一個不同于“他國制造”的新的國家制造模式,德國因此而迅速崛起,“德國制造”從此成為品質的象征與代表。
作為二戰后的日本,品質改善為其創造了戰后無與倫比的經濟繁榮,并成為日本品牌得以立足全球的根本依據。日本在高品質追求方面功力深厚,并為世界品質管理的革新做出了卓越貢獻。1951年日本設置“戴明獎”;1960年開始舉辦“品質月”活動,推進“全面品質管理”和“消費者品質管理”活動;1969年日本在東京召開第一屆品質管理國際大會,其后設置“日本品質管理獎”;1971年日本成立品質管理協會。與此同時適時生產、看板管理、改善、品質功能展開、企業范圍品質保證、田口方法等富有日本特色的品質管理理論和方法飲譽世界;石川馨、田口玄一、狩野紀昭、大前研一等世界著名品質管理專家名噪一時,由日本品質專家開發總結的新舊七大工具也成為全球品質管理的通用方法。從此日本產品也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日本產品暢銷全球,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日本產品幾乎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
匠人精神體現品質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恐怕不是,那究竟是何原因呢?說白了,是因為他們具有的“匠人精神”的民族性所導致的,而嚴謹認真的態度則是其保證產品品質的最明顯特質。
那么不禁要問,我國的“匠人精神”難道就是舶來品嗎?
對此我們是否認的,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紀,2000多年的農耕經濟時代,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產品輸出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等精美的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距今2200年,其薄如蟬翼,用料2.6平方米僅重49克。中國書法、繪畫、雕塑、陶瓷、手工藝品一直都是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們引以為傲的鎮館寶藏,有的還在不斷刷新當代全球拍賣記錄。
自絲綢之路開啟,中國古代能工巧匠們所生產的匠品,一直都在影響著世界,古代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匠人之國”。所以說中國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生生不滅的原因就是因為傳承,而許多傳統技藝中恰恰是因為具備“匠人精神”才能夠延傳至今。因而說“匠人精神”不是舶來品,中國從不缺少“匠人精神”,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我們的“國粹產業”——釀酒?梢哉f釀酒是最具匠人精神的產業之一,也正是因為此之因素的存在,我們才能夠把這享譽人間的魔水保留至今,享樂大眾。
然而,在大國爭霸的今天,世界對“中國造”、“德國造”和“日本造”有著天壤之別的認知。包括許多中國人在內的世界普遍認為德日產品品質優越,而中國產品卻是低價產品的代表。如此境地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對此,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似乎給出了答案,他講到:“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工廠老板等不及工程師匠藝精神的開花結果,社會也等不得工廠匠藝精神的精雕細做。這意味著,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癡迷,不再能得到回報。這就摧毀了工匠精神所必須經過的煎熬。而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可以說支撐德國、日本保持工業制造領先世界的法寶就是“匠人精神”,我們現在通常稱之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儼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為此在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讓人眼前一亮?偫頌楹我峁そ尘?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孰能想到1895年圓珠筆就已經被發明了,今天的我們高鐵、航天飛機都造得出來,圓珠筆珠竟然還不能生產!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真不知道。
改革開放敞開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同樣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也越來越多的融入我們的生活,在中外交流相得益彰之下,我們更加應該保持自古有之的“民族本性”,即“工匠精神”,這對于尚未成為發達國家的中國,此時努力改變應該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