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檔白酒的漲價,盡管可以說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它背后也有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在推動。
五糧液酒又漲價了。五糧液集團傳出消息稱,從2月14日起,集團對五糧液部分產品實施漲價,其中1618五糧液批發價不低于819元/瓶,零售價919元/瓶;52度水晶瓶(“普五”)商場供應價調整為809元/瓶,零售價899元/瓶。同時,從2月16日起,五糧液集團對區域內外將加大1618和普五的價格維護力度。
去年以來,茅臺等高檔白酒都上漲了價格,五糧液也多次出現價格上漲,說明在經歷了前幾年因禁止公款消費高檔白酒,出現銷售低谷后,我國高檔白酒行業正在出現市場復蘇。
以五糧液公司為例,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多億元,年增長約8%,公司的主業各項指標都創下了白酒行業近幾年的最好成績。目前,高檔白酒仍被嚴禁進入公款消費的餐桌,在這種情況下高檔白酒市場的復蘇,不排除民間自費消費為主體的可能。相比以往由公款消費擔當大頭的市場,現在無疑更健康而具有持久性。
當然,五糧液價格上漲,意味著消費者需要支出更多的錢。但是五糧液作為一種高檔白酒,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費者可以不買或選購其他替代品。高檔白酒這類消費品,在市場上已具有奢侈品性質,價格通常由廠商和消費者通過市場博弈自行達成交易。但我國尚未實現完全市場化,對于市場化商品價格的明顯變化,政府有責任對廠商是否有價格操縱行為進行監管。
比如,五糧液公司董事長劉中國在去年底的經銷大會上曾表示,今年五糧液52度“普五”市場投放量將比去年減少25%,但由于“普五”價格上漲,因此銷售收入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有所增加。五糧液在銷售上減量,會造成市場緊張,并為其漲價創造有利條件,這種手法雖然與民生物資的囤積投機不一樣,但“饑餓銷售法”在五糧液漲價中所起的作用,是值得監管部門關注的。
不僅如此,高檔白酒價格上漲并非“孤立事件”,它與我國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物資和商品價格的上漲在時間上契合,其中固然有經濟復蘇的推動因素,但也應看到,新一輪價格上漲因素正不斷涌現,市場內部存在著漲價的動力。
當然,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的CPI上漲幅度看,一直在2%左右的區間小范圍波動,還算比較低。但是,一方面我國商品價格的基數卻并不低,另一方面在CPI組成中,主副食品的價格上漲一直非常“可觀”,因此雖然CPI上漲尚在可控范圍內,但百姓在吃方面的剛性支出卻在不斷增加。高檔白酒的漲價,盡管可以說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它背后也有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在推動。
作為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從中看到它向市場發出的信號,特別是要看到糧食、豬肉等主副食品價格不斷上升對包括高檔白酒在內的一系列下游產品價格的推動作用,看到它作為一種高檔消費品對于普通酒類商品價格的領漲作用,并積極行使監管責任,防止價格上漲影響到整個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阻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