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消費者的信賴之外,消費升級也必然帶來品牌升級。在一部分市場觀察者看來,消費升級帶來的品牌升級不僅僅指價格,也包括個性化。細分產區、細分領域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會越來越受歡迎,比如杜羅河、羅納河谷、皮爾蒙特等這些不是那么大眾的產區,也會有更多機會。
品牌化固然是趨勢,但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識到,目前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尚未形成明晰的品牌格局,還處于列國混戰的狀態。進口葡萄酒市場的這種狀況,或許對于國產葡萄酒是一種機遇。
“進口酒品牌混亂,沒有十分突出的領袖型品牌,但是國產葡萄酒的競爭格局則比較清晰。”有專家認為,張裕、長城已經成為國產葡萄酒之中的佼佼者,在普通消費者之中也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
專家預計,在2017年度,進口葡萄酒還無法形成清晰的品牌格局,無法形成領袖型品牌,這就給了國產葡萄酒以機會,若在這個過度時期,國產葡萄酒品牌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品牌認知度,突出品質,未來可在與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積累更多優勢。
普遍觀點認為,比之于進口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品牌強在品牌認知,弱項在質量控制、文化積淀。未來能否改變國產葡萄酒與進口葡萄酒的競爭態勢,關鍵就在于國產葡萄酒能否把握進口葡萄酒尚未形成品牌化的過渡期。
消費常態化,渠道變革加劇
城市中產階層的快速增長、葡萄酒消費群體的不斷增加,都給葡萄酒市場壯大以理由。不過,伴隨著葡萄酒消費常態化而來的,則是個性化、場景化等趨勢。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需求,已經從產品本身向著背后的服務延伸,誰能契合消費者的需求,誰能創造場景化的消費條件、誰能直達消費者的內心和餐桌,誰就是勝者!
有專家認為,進入2017年之后,進口葡萄酒市場將會朝著這樣幾個方向發展:消費個性化、常態化和場景化。
個性化的關鍵在于“內容”,面對數量眾多的葡萄酒品牌,諸如新世界葡萄酒、舊世界葡萄酒、國產葡萄酒,年青一代消費群體將如何選擇與取舍呢?恐怕關鍵就在于葡萄酒品牌所展示的文化內涵是否與自身契合?是否經由大數據的分析與個性化推薦?
在渠道專家看來,類似于之前貨架式的簡單陳列,已經無法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內心,借助于各種媒體、信息終端的推送(符合個性化需求的推送,背后由海量大數據為支撐,進行需求分析)才能達成這種效果。
常態化的關鍵在于飲用葡萄酒已經生活化、常態化,在這種消費模式之下,商家能否快速送達,能否快速獲取消費者的飲用需求,將是葡萄酒能否占領社區消費者心智的關鍵所在。
場景化的關鍵詞在于飲用的環境是否契合?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處的場景,以及場景中自己浸潤的情感。葡萄酒消費亦是如此,喝的是酒,消費的是某種情緒、儀式和情趣。
“社群”可能會構成場景化消費的一個重點。對于未來的消費者來說,與誰喝酒,與哪個圈子的人喝酒,有可能是比喝什么品牌更為重要的一個選項。各種私人聚會的場所、各類特定社交場合,都有可能構成未來的“社群”消費基礎。
“個性化、場景化突破了傳統渠道的界限,給酒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專家認為,傳統的貨架陳列、占據終端還不足以讓消費者進行選擇,個性化定制、場景化服務、高效送達將成為未來葡萄酒消費必須關注的基本層面。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國產葡萄酒還是進口葡萄酒,誰能把握住這種趨勢,并能提供基礎之上的渠道要求,誰就可以贏得未來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