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這個春節,名酒劍南春的確重新吸引了不少行業關注的目光,單單是重金在紐約時代廣場投放的“拜年廣告”就足以暴露其財大氣粗的本色。
多家媒體轉發的企業公關文章表示,在農歷春節之際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向全球華人拜年,打開了白酒拓展海外市場的新模式。然而,此次劍南春公然以“中國三大名酒”自居,并如此高調在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廣場展示自己的名酒形象,讓內行人看著有一種不自信的感覺。
“茅五劍”的稱號早已遠去,況且中國歷屆名酒評比也沒有“三大名酒”之說,劍南春“中國三大名酒”的提法有什么依據?
總之,劍南春似乎已經開啟了國際市場的戰略步伐,從回收文君酒股權到大手筆海外廣告投放,加上之前的產品結構梳理調整,劍南春意圖在2017年開啟一個全新的競爭狀態。
那么,眼前的中國市場和遙遠的國際市場會如劍南春所愿嗎?
重啟國際市場
國內市場已經陷入市場泥潭,出擊海外市場能重振雄風?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喊出“中國三大名酒”的口號是不是就能如愿打開海外市場?
據悉,此次劍南春登陸紐約時代廣場,為全球華人送上了最真摯的新年祝福,引發了海外媒體的強烈反響,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上千家世界知名媒體競相進行報道。
事實上,劍南春并不是第一家登上時代廣場的中國白酒,此前茅臺、五糧液等中國白酒企業均在這里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白酒品牌,而劍南春此次頗受關注,除了占用的廣告位多之外,“中國三大名酒”的自稱也使其頗受關注。
早在2003年11月9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作為劍南春拓展全球市場戰略的揭幕大使,就曾親臨四川綿竹劍南春總部為“劍南春拓展全球市場啟動儀式”揭幕。也正是這次揭幕,開啟了劍南春全球市場化的序幕,同時,也使得劍南春通過克林頓進入美國民眾(尤其是精英群體)的視野。
資料顯示,從2003年到2017年,這十四年之間,劍南春從未停止過其國際化戰略。而劍南春此次春節海外拜年行動也正與此前一系列海外活動一脈相承。
不過,不得不提及的是,此后劍南春(從2003年開始開啟的美國市場)并沒有在國際市場有多大的市場起色,短暫的事件公關之后市場的拓展也迅速跌入谷底。
而此次出擊美國市場加上不久前的重新收回文君酒股權,則無一例外地向外界表明:劍南春有意開啟國際市場的打造,而文君酒或許依舊是出擊國外市場的重要品牌之一。
早在2001年,劍南春就開始持有文君酒廠62%的股份。2007年,全球奢飾品巨頭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出資收購了文君酒55%的控股權,彼時劍南春并未完全撤資,依舊作為文君酒的另一股東繼續持股。直到2016年年底,劍南春回購文君,并增資擴股,成為文君酒唯一股東。
此前,在軒尼詩旗下的文君酒開始走“葡萄酒”路線,講故事、說情懷、拼歷史,并耗資數億元建成文君酒莊,該酒莊用材考究,以講故事的方式營造文君文化氣氛。
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喜歡講故事的老外還是不會講白酒的歷史故事,也造成了文君酒沒有充分利用品牌背后的故事,真正拉近與白酒消費者距離。
對比于帝亞吉歐之于水井坊,洋酒巨頭們對待中國的白酒市場還是有些水土不服,無論是文君酒還是水井坊,這些洋酒老東家們都希望將其打造成中國白酒市場的高端品牌,賦予產品不一樣的品牌個性,但顯然,現實很不留情地打了他們的耳光。
所以,文君酒盡管充當了劍南春國際市場的“急先鋒”,但究竟會有多大的戰斗力,現在還不得而知,至少從其以往的“作戰經歷”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所以,2017年劍南春的國際市場開拓依舊壓力重重。
改制能否平穩過渡
曾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改制猶如懸在劍南春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道哪天還會掉下來。
此前,曾有媒體撰文稱,劍南春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和它改制不成功也有關系。
2004年,四川省財政廳正式批復劍南春改制方案。劍南春曾于2003年制定管理層作為經營團隊融資控股、職工持股并引入戰略投資伙伴的國有產權改革方案。改制之后,喬天明等20名高管組建的投資公司,成為劍南春的大股東。
此時白酒行業已進入“黃金十年”周期的初始階段,其他名酒企業正加速進入快車道。
而隨后陸續發生的MBO質疑、員工“持股信托計劃”風波和四川政商肅清政商關系引發企業核心領導層動蕩,讓這一改制的合法性和操作過程阻力重重,也讓深處改制中心的喬天明如坐針氈、如履薄冰。
據悉,此前與2004年劍南春整體改制有關的資料均被政府有關部門調走。而在此期間,中糧集團、五糧液、中信等業界大鱷都曾經表達過和劍南春股權合作的意愿,但結果都是無疾而終。
不過,目前的態勢看,盡管風波不斷,但劍南春的市場似乎并沒有受到內部體制的較大牽連。
2015,劍南春提出“十三五”期間實現100億的戰略目標。劍南春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實現營收65億元左右,同比2014年增長超過20%。從這一對外公告的數據看,劍南春的恢復狀態還是不錯的。
但據《四川劍南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2015年度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劍南春實現銷售收入34.56億元,同比增長8.85%,與“茅五洋”差距越來越大。在同一時期,五糧液、洋河股份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216.59億元和160.52億元,劍南春的營收僅相當于二者的利潤水平。
所以,現在看來,來自內部體制的羈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劍南春的發展步伐,盡管,現在看這一體制問題暫且被擱置一邊,劍南春企業開始聚焦資源在市場發力,但內部問題依舊是其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這一難題也是企業2017年必須要解決的。
總體來看,已經掉隊的劍南春在2017年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即便是在國外喊出“中國三大名酒”的呼聲也依舊掩蓋不了其內心的忐忑和不自信,所以說,還是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先實現百億規模再談“回歸三甲”的夢想吧,劍南春!